看了《百鸟朝凤》。扫了眼预告大屏幕《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还在上映呢,想起一句宣传:三年前,谁陪你一起看《北京遇上西雅图》?真是戳中痛点,三年前我是一个人看的好嘛,三年后,我这种提前进入中老年时期的人,连一个人看的兴致都没有了好嘛。孤独,孤独的人哪有资格看爱情片啊,只能拿文艺片下酒。我得说,是一部好看的片子。别上来就问我懂不懂什么乡土情怀、时代拷问,别急着什么商业片、文艺片划类型站队,在自己家里成仙成佛,天天追着上帝如来探讨人生意义我们管不着,既然选择出来卖,就得有职业道德。在这个功利的世界,以供观赏的事物,首先得满足审美追求,当门卖笑者,为了市场还苦练技术整容健身呢,凭什么非得惯着你。不讨喜的题材,年轻人几乎没听说过的导演与演员,被院线冷落几乎是理所当然的。还好没错过,我们都得感谢方励的那一跪。因为电影值回票价,我一点都不认为这是道德绑架骟情炒作,在这个走得太快的时代,有人诚意讲故事,有人想尽办法让你停一停脚步感受生活之美,难道不是幸事?故事说的是八百里秦川,但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田原。无双镇的金、木、水、火、土五个村庄甚至让我想起《龙门客栈》。远山如黛,河湾芦苇,田野里生机勃勃的绿,充满了美和诗意。水庄的焦三爷即使做着农民也有着《卧虎藏龙》里李慕白般飘逸、神奇的气质。一部令人舒服的电影根本无需要费心解读,你的心一下就会柔软。红白事上的唢呐,在外公去世的时候,我还亲眼听过,童年的记忆一拉近,电影里所有的场景瞬间变成回不去的故乡。而实际上,我从未拥有过这么美的故乡,那只是我的向往。一部电影带给我们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美感,难道还不够有价值吗?电影要传达的核心真的是对匠心的坚守吗?未必,焦三爷坟前,天鸣白衣黑绸吹响的唢呐比悲壮更多的是困惑。光辉岁月令人不舍,但时代的浪潮无法挽留。《百鸟朝凤》是支大哀的曲子。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这其实是一个沉重的寄托,老一辈人坚守价值观的落寞,后生辈要么破旧革新,挥刀自立,要么被日新月异的时代追赶、碾压,不得不在舍弃中挣扎求生,哪朝哪代又不是这样,只是近百年变幻越来越快,冲突越来越激烈罢了。一门曾被人向往的技艺没落了,在极为残酷的对比冲击里;一位曾受人敬仰的长者老去了,在千般困惑与不甘里;一个被寄予厚望的继承者被边缘化了,在凉薄的奚落与轻蔑里;一座芳草鲜美的村庄被工业进程惊忧了,在猝不及防的时代里。老去与新生,传承与失落,从何处来,往何处去?含而不露,哀而不伤,观影时,我们更多的是跟随导演在做时代的旁观者,我们流的眼泪是为心中回不去的故乡,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对在这高歌猛进的时代里,一些沉默者的深情。现实无情,天鸣需要母亲操心用妹妹换亲才能娶媳妇,焦三爷一件件扔外出打工徒弟衣物时,昏暗房间里染病母亲的苦涩;天鸣去大城市找失散的师兄弟,曾一样对《百鸟朝凤》心怀向往的蓝玉师弟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努力在城市扎稳脚跟,师兄们一个在工地切断了手指,一个在石棉厂里身染尘肺病。在车水马龙间,在熙攘人群里,听到一声熟悉到骨头缝里的唢呐,那里街头乞讨者的技艺,换得一枚叮当硬币。我们在泪水中惋惜,却深知并无解决之道,感同身受的想起人生种种身不由已,圆满无望。电影要传递的什么呢?一位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主角的名字还和自己一样,夫子自道的意味是抹不去的。我们说焦三爷就是吴天明,可以说是,但也不是。吴天明本身是时代剧变浪潮的亲历者,甚至,在中国电影界,他本身就是改革的主导者,几十年风卷云涌,他有什么没见过。所以我们最终看到他对自己的向往,记录却并未挽留。“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这是电影里最深沉的一句话。所以《百鸟朝凤》能不能流传下去,被不被人接受,在生命最后的最后,变得不再重要。千年前,嵇康上刑场,据《晋书》记载:彼时夕阳在天,人影在地,他弹了一首《广陵散》后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三千太学生跪地求教,因为不是值得托付的人,散了也就散了,绝了也就绝了。在我的理解里,匠心这样的话题,太过沉重,艺术的追寻,到最后难道不是心灵的自由?焦三爷吹唢呐时,师娘满脸发光的微笑,是上下几千年里永不过时的爱情,峥嵘岁月,有这样的底色映衬已足够。时光残忍,没有方励的一跪,恐怕真的没什么人记得导演吴天明了。虽然这部电影本身根本无需这么悲壮的助力。人生短暂,有人活得像个英雄,我们最该给予的是对英雄的尊敬,纵有不舍,也该像英雄一样的悲伤。“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我希望焦三爷和天鸣的唢呐就像嵇康的琴声,到最后真正是为自己而吹奏。这样才不会一味沦落于悲情,不会去顾及人生的失意,哪怕“寄余命与寸阴”也不忘吹奏“感天地以致合”的音乐,空谷传响,真正引得百鸟朝凤。而电影就是吴天明的唢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