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资源 >> 正文 >> 正文

堪称人间白来曲的唢呐曲是如何跟丧事挂

来源:唢呐 时间:2022/8/11
白点疯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一个唢呐手曾经告诉我:

“只要你吹得够大声,你就听不到身边的闲言杂语!”

确实,在乐器界,比它音量大的没它音调高,比它音调高的没它音量大。它的强势,是从不在意跟任何乐器合奏,不管是民乐、流行音乐还是极端音乐。它天生个头大,站在那里都是那么的抢眼。

明代散曲名家王磐在《朝天子·咏喇叭》这首小令中曾描述过唢呐的特点——“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但遇官员出场,可依仗这震天的唢呐声,彰显其官威。在没有冲锋号的年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冲锋陷阵之时,唢呐一响,三军将士,顷刻间如虎似狼。

唢呐,即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锁呐”、“销呐”、“苏尔奈”、“锁奈”、“唆哪”等名字,直到清代之后学术界才慢慢的将它统称为“唢呐”。

如此高亢嘹亮的它,虽然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被演绎得出神入化,可最早发明它的却是古代的波斯人。如今,在中东地区人们已经听不到“滴滴哇哇”的唢呐声了,而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古老而神奇的唢呐旋律却愈发的高亢嘹亮,并入乡随俗,全面汉化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中极其重要的一员。

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早在明代后期,唢呐就在戏曲音乐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常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经由多年的制作工艺和演奏技法不断的推陈出新,除了高亢与嘹亮的风格,唢呐还被时代赋予了喜庆热闹,清新抒情,低回婉转,荡气回肠等多种表达方式,让各地人民发自肺腑的热爱。

由此,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场合都会用到唢呐,除了用以丰富其文艺作品的表现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其方便、经济、实用,古代穷人都买得起,另外比较经济的还有笛子、箫、二胡,但是这几种乐器只有二胡和唢呐的声音可以体现出一种悲伤的心情,而且在下葬时二胡不方便在行走时演奏,所以只有唢呐最合。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埙仲篪”,曲高和寡;最接地气,还数唢呐。一曲曲震天撼地的唢呐,吹奏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酣畅淋漓,如泣如诉的曲调中,唢呐这一神器,收割着一茬儿又一茬儿的粉丝,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唢呐的粉丝前赴后继,全国到处都有。正因为喜闻乐见,拥趸者众,所以唢呐在民间收获了许许多多粉丝们送上的“爱称”——扛把子、平头哥、狠角色、流氓等等。

也没有哪一种乐器能像唢呐一样,能够贯穿一个人的一生,宣告和记录人生中的各种大事件。满月、出嫁、结婚、生子、寿诞、离世……在每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都会闪现出唢呐的声音。所以它也是唯一一个能从人的满月演奏到头七的乐器。

犹见那吹唢呐的大叔,解衣光膀,踩凳上桌,手舞足蹈,摇头扭胯,蹦跳雀跃,亮闪闪的喇叭筒径直朝天阙!他那两腮圆鼓,脸皮从白色变成红色,从红色变成青色,从青色再变成紫色,直吹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飞沙走石,再吹得沁人心脾,百转千回,让你抓肝又挠肺。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白事要请人吹唢呐了,因为但凡还有一口气在话,听着了唢呐声说不准就能缓过来。

非洲乱不乱,平头哥说了算;乐器响不响,要等唢呐登了场。身为乐器界的平头哥、乐器之王的它,却被自己那无与伦比的优势害了。随着《丧葬改革新规》的发布:唢呐被禁用了,而违反的农民最高罚五千。

因为唢呐那沁人心脾,让人抓肝又挠肺的高亢嘹亮的声音显然是范围性技能,这在某地吹奏时难免会有扰民现象发生。而这也并非是被禁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现今民间风气的转变:

1.民间攀比之风日盛,就连办白事的时候也是,谁家请的唢呐队伍多,人数多,玩的花样多,持续的时间长,谁家就有面子。而唢呐队一般都是连奏3天,或者更久,这和倡导勤俭从简的风气大相径庭。所以说吹唢呐助长了攀比风气,增加了民众负担。

2.低俗表演之风日盛,有些唢呐队伍为了招揽生意,便会在表演结束时上演一些低俗节目。往小了说是不利于文明乡风的建设,往大了说可能会违法的,尤其是对那些未成年而言。

那个曾经和老百姓的感情最铁的唢呐,在响彻市井田间之后,只留下了它那惊人的传说:

“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

“鞭炮响,唢呐吹,前面抬,后面追,初闻不知唢呐意,再闻以是棺中人。两耳不闻棺外事,一心只蹦黄泉迪,一路嗨到阎王殿,从此不恋人世间。”

行文至此,不禁感慨:民俗之重器,唢呐第一啊!!!

然而,禁止吹唢呐是我们丢了老传统?还是趋势所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