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古蔺下桥农贸市场,“背——背篼——哦——”一声吆喝,传遍大街小巷,一位身着短衣短袖,肤色较暗的搬运工走来,也带我走进了历史记忆。
这是“唢呐背篼”(sa儿背篼),既是一种搬运工具,也是对某一类社会劳动力的通俗叫法。这种背篼较为奇特,是竹子编制而成上大下小类似喇叭形的背篼,这些人长期背着这种酷似唢呐的背篼搬运,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他们的代名词——“唢呐背篼”。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中国日新月异,社会变化不断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变动。且当时城市交通运输工具尚不发达,许多搬运工作还需要人力运送,对此市场需求大,供给不足。同时,大批农民为了谋求生存,或是改善生活,挣钱供家庭温饱、子女读书,过上理想的日子,进入城镇揽工务工。由于这些农民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低,没有技术技能,无奈只能做一些社会中最底层的劳务工作。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最脏就做什么,什么最累就做什么,给多少钱就收多少钱,吃苦耐劳,热心服务,只为通过付出自己廉价的劳动力换取一点点报酬。乡下的农民,转眼间已然变成了城里的“工人”,只要人们需要他们,在街上大大吆喝一声:“唢呐背篼——”立马就有一群人出现在你面前,等待你的安排。
用双脚踏遍每一处角落,把背篼装满每一个货物,让汗水洒满了每一块建筑大楼的墙砖。渐渐地,唢呐背篼已经与城镇融为一体,他们住得简陋,几个好友合租最廉价的房子,那里条件简陋,只需要几张能休息床、一盏能照亮的灯、一个能做饭的灶台,仅此而已;他们吃得简单,常常一碗面、几个馒头、没有揽到工的时候还不敢多吃一点;他们穿得破旧,一件衣服,每日汗流浃背地工作,却不能及时更换。当然,好心的雇主还是很多,给他们送一点的饭菜,穿不了的旧衣服、或是多给一点佣金。
后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对这种劳动力需求逐渐下降。有一部分“唢呐背篼”去了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成为了农民工,可能有极少数成为了成功的商人;也有一部分“唢呐背篼”,努力工作,攒钱供子女读书,并且子女成功考上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不再继续从事;还有一部分“唢呐背篼”继续穿梭在城镇里,揽工务工,谋求生计。
现如今,我们已然很少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不管时代怎样变化,他们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一步脚印,质朴而又踏实,浅显却又深刻。他们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市场经济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也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唢呐背篼”,他们是万千辛勤劳动者中的一种,他们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用劳动追求心中的幸福生活。
纵使白衣苍狗,他们依然存在,永远光荣,这种精神依然可敬,“唢呐背篼”的故事还没结束。
文/图陈之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