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小唱,俗称打唱,即京剧坐唱,是广泛流传于海宁斜桥、丁桥、周王庙以及桐乡、海盐、嘉兴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戏曲。做小唱的班子称为京剧小唱班,所有演员均为男性,一般4-6人,最多8人。他们一般身着便装,坐在八仙桌旁表演坐唱,没有挂打表演形式。其表演场合一般是农户人家的婚礼、孩子满月剃头、老人做寿、新房上梁等。京剧小唱保留了京剧早期的一些演出形式,是有别于舞台京剧艺术的一种独特表演形式,也已列入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些年,随着老一辈演员岁数渐长,京剧小唱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只有少数几位演员还在坚持着。家住斜桥镇祝场村的张炳荣就是其中一位。
一嗓一笛一唢呐80岁高龄仍在路上
上周六下午,80岁的张炳荣推出电瓶车,带上唢呐和长笛,准备从家里出发前往桐乡市高桥镇为一场当地的婚礼做小唱。临行前,老伴儿拿给他一顶帽子让他戴上。他摸摸光溜溜的头顶,笑着答应了。“尧天,舜地,立帝,为君……”一路上,张炳荣心里盘念着晚上的演出,嘴上也忍不住哼唱起来。他准备了6首曲子,都是最拿手的。“听说晚上是一对新人的喜事,那一定要给它唱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张炳荣想。婚宴是传统的婚宴。宾客们也陆续到来。掐着时间,张炳荣和其他三位小唱演员坐在八仙桌的两旁,奏响了音乐。“尧天,舜地,立帝,为君……”打板声起,张炳荣率先开了嗓。不同于路上的低声哼唱,张炳荣这一嗓子洪亮饱满,让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这样的场子,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里,张炳荣几乎每年都要赶上一二十场。除了海宁本地的邀请,桐乡、海盐等外县人家有喜事也会慕名来找他。“现在唱京剧小唱的人越来越少了。大伯这一辈里还在唱的估计也就数他最年长了。”张炳荣的侄子告诉记者。
家中四代坐唱他是最后一代传人
说起来,张炳荣和京剧小唱的渊源得追溯到他曾祖父那一代。“曾祖父是家里第一代唱京剧小唱的。他从哪里学的艺现在已经无从得知,只知道他将手艺传给了祖父,祖父传给了父亲,父亲又传给了我。”张炳荣说。原来,在张炳荣12岁那年因为生病而不得不中断学业。父亲张宝龙为了让他以后有一技傍身就让他跟着自己学京剧小唱。张炳荣回忆,学艺的那段时间很苦。因为没有专门的课本,所以他只能一边听父亲唱,一边用脑子记。每天傍晚吃好晚饭,父亲先开嗓示范。他唱一句,张炳荣跟一句,不仅要练曲调,更要记词,一学就是一个多小时。“父亲对我的要求很严格,头一天学习的内容一定得在第二天唱出来。”张炳荣说。有一次,张炳荣半夜里睡得迷迷糊糊时感觉有人在推他的脚,惊醒一看,原来是父亲。“跟我到外面,把白天教你的内容唱一遍。”父亲说。没办法,睡眼惺忪的张炳荣只得强打起精神,到屋外唱给父亲听,直到父亲满意了才能回去睡觉。“父亲时不时就来一个半夜突击,所以我也不敢怠慢,早上起来先吊嗓子,下午认真听,踏实学,晚上也总是哼着曲儿入睡。”张炳荣说。就这样苦学了一年,张炳荣打下了踏实的基本功。13岁那年,他开始独自出家门演出。张炳荣记得自己的第一次坐唱是在当时斜桥金石村一户人家的婚礼上。“唱的什么曲目已经忘记了,依稀记得当时自己有点紧张,但凭着脑子里的记忆和平时的练习顺利地唱完了,心里也特别高兴。”张炳荣说。
60岁重拾老本行这次唱的是开心是使命
从13岁到20岁,张炳荣一唱就是7年。这7年让周围的人都知道了祝场村有个会唱京剧小唱的小伙子,也为张炳荣退休后拾起老本行埋下了伏笔。“20岁之后,我得到了一个做会计的机会,后来又当上了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所以就渐渐搁下了京剧小唱,直到退休后有人来找我。”张炳荣说。当时,村里另外一位京剧小唱演员浦源丰找到了张炳荣,说想和他搭伙,再组个小唱班。张炳荣想,会唱、愿意唱京剧小唱的人越来越少了,作为家里京剧小唱的第四代传人,自己应该做些事情,让京剧小唱的生命延续下去!或许是儿时的基本功打得很扎实,40年后重新唱,张炳荣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适应了过来。有一次,他去袁花一户做寿的人家坐唱了一首《武家坡》:“一马离了西凉界,不由人一阵阵泪洒胸怀……”看着张炳荣中气十足的表演,对方不禁连连叫好。对方和他差不多大的年纪,小时候也听过京剧小唱,后来因为做生意而常年居住在外。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一个唱得痛快,一个听得开心。两人仿佛都回到了小时候。与年轻时为了赚钱补贴家用不一样,张炳荣退休后重新拾起京剧小唱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延续京剧小唱的生命,同时也让自己唱得开心,让观众听得开心。“几个儿子都没有学京剧小唱,所以我是家里京剧小唱第四代,也是最后一代传人了。乘着这几年身体还算硬朗,我准备多唱几次,将这京剧小唱的生命延续得更久一些。”张炳荣笑着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