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优势 >> 正文 >> 正文

引人深思真实故事聪明的周奎叔与睿智的

来源:唢呐 时间:2023/6/27
北京荨麻疹医院那个好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文/秋韵

全文共字

周奎叔是我们那一带几个村子里,唯一雇农成份的人。土改的时候,他家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让土改工作队都吃惊。

周奎叔不是我们村的原住户,他十岁的时候,一场大水冲垮了他老家村子,一家老小就活了他一个人。他靠着给人做零工养活自己,东做几天西做几天,辗转来到我们村,被一富户收留做了长工。

他被安排做各种杂事,他聪明勤快任劳任怨,很讨东家喜欢。东家在镇上开棺材铺,经常安排他过去帮忙,他慢慢学会了简单的木匠活儿。那时候村里人家盖房,除了木匠,其他活儿都是村民之间互相帮工。东家经常安排周奎叔替他去盖房户家帮工,周奎叔有心,在一次一次帮工中,偷学了很多盖房技术。

东家家里开设了私塾,供自家孩子与村里一些孩子读书。私塾先生是外地人,留宿在家里,周奎叔负责先生的起居。他的细心周到让先生很是满意,先生便经常抓空教他识字。到周奎叔十八岁的时候,他不仅是非常全面的庄稼把式,还是有文化、懂盖房技术尤其懂上梁祭梁程序的人。

周奎叔不仅干啥啥中,还长得高高大大相貌堂堂,东家老夫人特别喜欢他。老夫人想介绍自己娘家侄女给他,东家开始不愿意。他知道妻侄女凤芝已经有一年多的邪病,本来非常懂事的孩子,十四岁那年,忽然得了一种怪病——经常把自己关在厢房屋里,有时一睡几天,水米不进;有时又几天几夜不睡,不停地给家人做鞋。从有病以后,很少与人说话,有时还莫名其妙地流泪。

有人说这是气迷心,有人说是撞了邪。家人找出马仙给看过,不起作用。她母亲听从出马仙的话,开始吃素,每天烧香祷告,好像病情也不见减轻。

东家说:“这样一个闺女,你嫁给周奎,这不是坑人吗?他无亲无故,咱们这样做事不合适的!”

老夫人说:“我是看中周奎的好性子,不急不躁,宽厚仁义。凤芝的病只能这样的人由着,才能慢慢好了。”

东家试着跟周奎叔说了,丝毫没有隐瞒凤芝的情况。周奎叔说:“我这样的人,没家没业,能有人嫁给我,我还能说啥呢?只怕是委屈了人家姑娘!”

东家见周奎叔不嫌弃,赶紧跟小舅子说了这事,很快就促成了一桩姻缘。周奎叔成家以后,发现妻子并不是东家所说的病得那么严重,她只是话不多,不爱笑,料理家务还是挺细致周到的,而且人样子长得也清秀可人,周奎叔觉得挺满意的。他们借住在东家提供的房子里,很快有了第一个儿子。

在大儿子两岁的时候,村里土改开始了。周奎叔分得了一间半屋子,是与另一户村民合用三间房,还分得两亩多土地。

有了自己房子自己地,周奎叔小日子过得更踏实了。那时候,他的木匠活儿已经挺出名了,而且具备了挑大梁师傅的水平。

上梁是盖房子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件非常讲究非常隆重的事情。要选日子选时辰,要祭神祭梁,每一步都不允许出现丝毫差池。挑梁师傅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来的,要懂得各种流程,要把控各种细节,还要会唱祝词。周奎叔有过几次尝试,得到了众人认可,被推到了挑梁师傅这样的位置。不仅村子里盖房户请,十里八村也有人请。每次顺利完成上梁大事,房主都会给予挑梁师傅比较丰厚的报酬。

周奎叔在外面做得风风火火,凤芝婶子在家里也没有闲着。分到房子以后,她就让周奎叔给打制了一架土布织机。几乎常年挂机,织白布、格子布、织粗线口袋布,织花色褥皮子布。

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洋布卖,家家户户都要织土布。一机布四十个,一个四十尺。当地的土布尺,比现在的一米短一些,有两尺多长,布幅宽是尺子的一半。有机子的人家出地方出机子,其他人家凑足四十个布,一起挂机。机匠在放线的时候,多放出十尺,各家根据自己挂机尺寸分摊这十尺的经线。各家织好布拿走以后,机主自己出纬线,织好剩余的布,算是挂机的各家给机主的报酬,这是当地约定俗成的规矩。有些人家自己不会织布,凤芝婶子就帮忙织了,人家也不会白让帮忙,会根据布料的长短撕一些布料算是回报。

别小看这十尺布,长年累月地积累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凤芝婶子的织布机,自安装好以后就没有拆卸过。后来有了洋布,由于有布票限制,每个人十二尺布票根本不够用,还是需要织土布填补缺口。

凤芝婶子生下三儿子的时候,周奎叔操持盖了真正属于他家自己的一套房。到我小学毕业那年,老两口已经是五个儿子一个女儿了。

我不读书以后,按照母亲的要求,也要学会各种女孩子该做的活路,织布就是在凤芝婶子家里学的。每次去她家织布,我觉得都是一种享受,我非常喜欢听她讲她家里的各种事情。她说话慢声细语,像涓涓细流,没有波澜没有起伏,不像其他农村妇人高声大嗓,一惊一乍的。

她告诉我,她娘家妈妈一直保持着吃素的习惯,而且大年初一的饺子也吃素馅儿的。用晾干的茄子干加粉条做馅儿,每年的初一饺子,都会给她留一碗,等她去拜年的时候吃。

她喜欢讲她家几个孩子的故事,她说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太一样,老大稳重,老二憨厚,老三最调皮。她说老二很小的时候就会帮她做事,有两次帮忙出了问题,一次是洗碗打碎了两个,第二次是她蒸好了饽饽,老二帮她端屉,不小心扣了。她说:“出事了,老二只会吓得哭。看着他哭得可怜,我心疼死了!这种时候,千万不能怪孩子,得哄,得夸。他是好意,出事不是他愿意的,大人做事情也有做不好的时候不是?你要是怪他,以后他就不敢给你帮忙了。”

她说老三调皮的故事,有一次,她带老三去亲戚家参加婚礼,五六岁男孩子嘴馋,那时候家里很少能吃到肉。看着桌上好吃的挺多,老三不管不顾抢着吃,完全忘了父母在家里教的规矩。她说:“当着外人,千万不能骂孩子打孩子。不管他当时多淘气多调皮,你都要忍。你这时候打他骂他,孩子上火,东家也不好看。等到家了,就不能当没这回事一样过去,要狠狠地治他一次,可以不打,但一定要说,要说明白,今天这事儿他哪儿不对,以后改不改。让他一下子记住,以后绝对不能再犯,要不,以后说啥都不能带他出去丢人现眼了。”

第二件事情,队里分甜瓜,他家分了六个。她让孩子们给她已经年迈的姑姑送过去两个。家里留下的,每人半个。老三硬说自己那半个小,生气不要。她说:“那么多人,分不均是常事,你分到了哪块,你就只能是哪块,你不要给别人,那就惯了他毛病了,以后他会经常这样。我不理他,每个人也都吃瓜不理他。吃完了,他还在生气。我问他吃不吃,他不说话。我问了三遍,他还不说话,我拿起瓜就给几个孩子分了。我不打不骂,但一定让你知道,置气最后会吃亏的。”

那以后,老三再也不敢以这样的方式气人了。

我去凤芝婶子那儿学织布的时候,她最小的儿子刚六岁。她告诉我说:“这么多人,不用说别的,就纳鞋底补袜子这两样活儿,我就得耗多少力啊?我这一天的活计,得提前计划好了。比如今天要补袜子,我早上就做省事的饭,洗一锅白薯打理好,安排老五或者丫头帮我烧火,我就安安心心补我的袜子。他们锻炼了,我也轻松了。孩子们使唤好了,也帮不少忙呢。”

她还告诉我说:“我这一辈子,没下过地。娘家那会儿哥哥多,不用我。嫁到这边,不论谁找,你叔都护着,不让我下地。”

据说,凤芝婶子不下地干农活儿,还闹过风波。大跃进那会儿,只要能干活儿的都要参加劳动。有人攀比凤芝婶子,说她咋不下地?周奎叔马上笑脸解释说:“她身子骨不行,你不知道吗?她嫁给我的时候,就是带着病来的。”

一句话说得就没人再有意见了,后来,人们也就习惯了她不劳动的事情了。

还有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凤芝婶子隔壁有一对夫妻,丈夫是个很有音乐细胞的人,他会用高粱秸秆制作一种很短类似于笛子的乐器,吹奏各种好听的曲子,音色有些像唢呐,只是声音小些。他经常下地劳动回来不直接进家,会找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吹奏几曲才回家。然而,常常是他刚进门,夫妻二人就开始一场恶斗,不是打就是骂。

有一次我在凤芝婶子那里织布,隔壁又开始吵打,凤芝婶子说:“家有贤妻,夫在外不做横事!难怪男人不爱回家,不管他在外面多累,回来了见不到好模样听不到好话,谁不烦呢?一家人和和睦睦过着才会越过越好,这样的,早晚要怄出事来!”

那家的妻子确实是挺有个性的,她见凡人不说一句话,自己穿戴邋里邋遢,三个女儿也拉扯得脏兮兮的。她不喜欢丈夫吹奏曲子,每次见他制作秸秆笛子就给他毁了。俩人日久生恨,彼此不容。后来,听说那丈夫不到五十岁就因病去世了。

那些年,每年都会在凤芝婶子家里织布,她讲过的很多事情,对我都有非常大的启发。尤其在教育孩子方面,她的很多做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影响。

她的家也确实如她所说,家庭和睦,事事如意。

周奎叔在唐山大地震以后,还做了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当年的大地震,至今想想都令人心悸。震后重建,需要大批建筑工人,那时候建筑业还是国家掌控。周奎叔那时已是四十七岁的年龄,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秦皇岛某建筑公司的招聘,竟然以非常好的成绩被录取。这消息让村里人很是震惊,那时候,有城市户口,有稳定工资,令人艳羡。

他们的孩子们,老大参军几年,转业后到钢厂工作。老二后来接班了父亲的工作,老三老四在父亲扶持下承包了队里面粉厂,那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了。老五书读得不错,学了医,现在是挺有名的外科大夫。女儿嫁得不远,日子过得也很安稳。儿子们娶媳妇,两位老人都没操太多心。家里日子好,老夫妻人缘儿好,牵线搭桥的人自然多。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驾鹤西去。周奎叔先走,八十五岁患脑溢血,抢救以后,活了几个月以后去世。凤芝婶子是八十八岁那年,被女儿接过去,说是住上几天。没想到第三天,老人于睡眠中安然离世。

他们的儿子们,没有像有些人家那样,父母走了,兄弟们就散了。老大老二都已退休,回老家与老三老四一起,扩大了面粉厂规模。据说村里去年建了第一座高楼,是他们兄弟们合资建的。听到这些消息,总会想起凤芝婶子的那句话:“一家人和和睦睦过着才会越过越好。”

这不就是“家和万事兴”嘛!

——end——

原创不易,期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