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四弦传承人丁云彬
口述:丁云彬整理:王瀚逸
邓州越调是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共融的典范,在历史、艺术、文学、民间传统及字音声调等方面,极具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它着装、化妆、唱念、做打、表演真实,并吸收了京剧起霸、趟马、水袖、扇子等表演手法;声腔上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调门,起腔保留使用以假声演唱的“花腔”点缀,尤以象鼻四弦为主的音乐伴奏是上路调没有的,更加别具一格,构成邓州越调独特的个性特征。年6月,邓州越调被成功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01.邓州市越调剧团武戏剧照
邓州越调又称“豫西越调”“苦越调”“南阳大越调”,是一个古老的稀有剧种。目前,我国越调戏分为两个流派,即豫东越调和豫西越调。豫东越调在业内称作是越调的“上路调”,豫西越调则被称作“下路调”。豫西越调和豫东越调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有三:一是早期多用D调,后来兼用降E调。二是长期保留了“起腔”的特点,即以假腔演唱的传统“花腔”,属于真假腔结合的演唱风格。三是主要伴奏乐器以“象鼻四弦”为主弦。
说说咱邓州越调
越调戏在河南省内较快的发展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今河南省内,至少有八十个县的人民十分喜爱看越调戏,也就是说,越调戏深深地扎根于中原人民群众之中。邓州境内的越调更是如日中天,红红火火。
前面说到的“上路调”和“下路调”的区分,是以白河为界线,东北部为上,称为“上路调”也叫做“小越调”。西部南部则成为“下路调”。年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邓县(今邓州市)越调剧团作为豫西越调及南阳地区代表队,以《白木店》一剧参演,获一等奖;史道玉、牛德山、李连翠获演出奖。年底豫东越调艺术代表一代宗师申凤梅前来邓州拜史道玉为师,学习《祭灯》一剧。《祭灯》后来成为越调的经典剧目。
越调的主弦——象鼻四弦
象鼻四弦,也叫四股弦,就是四根弦。我有一把老人传下来的老弦子,申请非遗的时候被省里收存。我到文化部录音时,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做的,也用了几十年了。
传说原来四股弦是直的,是越王勾践领兵来到咱们这儿,把马蹄琴带到了这儿,马蹄琴也是四根弦,能拉那些民间小曲,流行到咱们这儿了,融入咱当地的曲调,等于是把越地的艺术形式和咱中原的艺术形式结合到一块,传说当初四根弦拉劲大,把(琴头)拉弯了。不管传说是弦把琴头拉弯也好,还是艺人觉得用弯的好看、用起来也顺手也好,咱们已经习惯用它做主弦伴奏越调,并代代相传。
我的父亲是宛梆剧团大弦乐师,有一群要好的艺友,从小耳濡目染,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六七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拉大弦。
父亲的家法本来就严得很,教我学艺更是从严要求,别说贪玩了,就是一个疏忽,老脚就往腿上踢。父亲是真教严教,我学得也认真,慢慢就上路了。十来岁的时候曲剧、豫剧、坠子书都会拉。我16岁初中毕业,因为自小学习乐器,在家乡一带也小有名气,村干部找到我,举荐我到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引汉工程”宣传队里,在宣传队里是伴奏越调、曲剧、豫剧、宛梆的主弦,在那一干就是六年。
我到陶岔时,城郊乡赵营的李秀付老师,是河南省实验剧团退休的乐师,在宣传队里是越调乐队主弦——象鼻四弦高手。他看我是个拉弦子的料子,基本功也扎实,拉出来指音饱满、好听,就将象鼻四弦的弓法,技巧,曲调不保守的全部传授给我。那时候老师对学生们要求都严,为了教我拉弦子,李老师让我和他睡在一块儿,天不明就用脚把我蹬醒,和他一道起床练功。
李老师教我教的全面,除象鼻四弦,还有音乐专业的乐理、乐谱知识。原先跟着我父亲学弦,基本的都会拉了,但没有经过正规音乐老师的指点。经李老师一指拔,那是真经真学问,可以说是醍醐灌顶,学啥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点也到位。到年6月邓县恢复越调剧团,我去参加考试。监考的有牛德山老师,他们几个一听说我是李老师的学生,又见我拉的样数多,都拉得像,都说:“这丁云彬是不是从部队里回来的?”其实咱哪当过兵。刚考试过,就让我也当监考老师,有来应考的,我就拉着弦子让他们靠弦唱。
我进越调剧团后,因为学拉弦子是童子功,又经了李秀付的高师传授,都夸我指音好,拉出来的东西听着柔壤(方言,柔美的意思)。
当时团里唱红脸的李廷安老师,艺名“小红脸”,主演小生和红脸同,是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申凤梅老师来邓县越调剧团调研学习时,他是剧团团长。他师承史道玉、申凤梅。善于琢磨唱腔,有创新观念。当时是咱南阳盆地,甚至河南省都有名的角。如果乐队里,哪一天我不在,别人拉弦,他就不演戏。
02.年申凤梅(左)到邓州学艺时与其史道玉高足、原邓州市越调剧团团长李廷安(右)影留念。
一心一意学艺一心一意演奏
我为人老诚,干事敬业,一门心思练好功,为演出做好伴奏。只要锣鼓一响,我都是自始至终仔细拉好每一弦,一个音都不让错,这一生我伴奏养成的习惯是连个小手儿(方言,小便)都有解过,早晚不刹戏不起场。这是个责任感问题,拉主弦哩,你开小车,乐队咋弄,演员咱唱。艺人就要养成个好艺德,不死不罢休。
越调剧团原来拉象鼻四弦是谷志学老师,谷老师是河南省著名象鼻四弦乐师,年河南省首届汇演时,获得赤音乐伴奏大奖。他的徒弟是孙云新孙老师。孙云新老师年参加邓县越调剧团工作,师承越调著名象鼻四弦伴奏师谷志学,曾多次在省、市戏剧赛事获奖,也是咱邓州越调的有功之臣,他一生积极培养象鼻四弦新秀,我和王国柱、孙中科都是他的弟子。
我进团时,孙老师三四十岁,原本上吹唢呐的,跟着谷老师学四弦,属于“半路出家”。当时谷老师当时已经退休了,谷老师和孙老师都向我倾囊相授象鼻四弦的技法,孙老师见我是童子功,为使我早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甘愿退出象鼻四弦主弦的位置,力推我接他的手拉主弦。
03.象鼻四弦传承人丁云彬(中)与艺友演奏照
艺无止境,所以我是到那学到那,见高人就拜师学艺,我从内心里尊重老师和艺友,老师和艺友也都实心实意教我,很快,越调乐队的东西,我基本上弄通了。我跟老师学艺,学他们的特色,李秀付李老师拉小三门功底深,字稠听着花哨;谷志学谷老师拉得大方。老师们各有所长。学习这些没有书面文字的东西,主要是靠勤学苦练、靠自己的悟醒。拉象鼻四弦这个东西,拐哪个弯是一腔,拐哪个弯是二腔还是五腔,这得规规矩矩的拉。我经了李秀付老师、谷志学老师、孙志新老师,跟着他仨老师学,综合到一块后,慢慢就有了自己的特色。我是李秀付老师二徒弟,我大师兄是盲人,艺名瞎转玉,广播电台录我的演奏,在高音喇叭放,他一听就对旁边的人说:这是我师弟丁云彬拉的,因为别人拉不了这个味道。我用象鼻四弦演奏的抒情歌,剧团的同事一听,都知道是我拉的,别人也用象鼻四弦拉,和我的风味不同,他们形容我用象鼻四弦拉的抒情歌曲就是跟笛子吹的一样。
我到省里去参赛,申凤梅老师乐队都喜欢与我亲亲热热的交流技艺。参赛中我用象鼻四弦伴奏“张廷秀私访——思夫片段”,省越调剧团乐师高国营老师,给我开玩笑说:“想不到,小邓县城还有你这样的人才。早知道叫你来省团了。”
我这一生一心一意学艺,一心一意演奏。在剧团里领导和同事们都看在眼里,所以我得奖多,年年都是模范。
传承非遗,教徒弟们下苦功夫
我正式的徒弟有彭峰、彭贵彬、孙中科。我从我父亲和老师那里传承下来了爱学生弟子,一心一意给学生弟子教手艺的好传统,只要是愿意学的,我就热心教他们,不是我的学生我也爱教,哪怕他讨教一式弓法、一个调门,我都说到位,会多少教多少,罢不得弟子的学得比自己好。老话总结得好:“年萧月笛当时笙,三年的弦子不好听。”你没个三五年就不中。一运功,二指法,三识谱,这最基本的三个步骤就得几年。我教他们学艺,也教育他们下苦功夫,全面提高乐理知识水平,为一辈子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说到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我认为传承也好,创新也好,五音得和谐好听了。这就要讲基本功,高手可以在节奏之内拉的变化的不一样,听着优美。这就得功夫深,没那个功夫的话,你咋革新?啥都是有定型哩,有一定的老规矩,创新不能超越大家都认可的“框框”,在没跑了调的前提下往好的地方改,往观众喜爱的地方改。
口述:丁云彬,男,年6月出生,汉族,河南省邓州市腰店乡丁营村人。年1月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越调传承人。年受国家文化部邀请赴京录制越调四弦的音频数据,经专家推荐演奏越调四弦的音频数据,被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用于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项目(专项)——《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及频谱分析》,并收入《中国传统乐器数典集成》和《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数据库》。
整理:
王瀚逸,女,年出生,邓州市湍河办事处人,硕士研究生毕业。曾任教于南阳幼儿师范学院,现就职于鸭河灌区管理局办公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