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评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转发分享。20多年前,我还是个初中生。那个时候,也是“素质教育”最早被广泛讨论的年代。虽然当时我也闹不清楚什么叫作“素质教育”,但是听起来,反正跟文化课教育是铁定不挨边的。所以在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是素质教育的坚定拥护者。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学校对素质教育的反应,还是足够“慢”的。而我们的音乐、体育、美术老师,直到我毕业之后,也没能实现教师生涯的“逆袭”,依然是常年“有事”。到了高中,虽然素质教育仍在被很多人争论,但是我已经“退出群聊”。毕竟高考就在眼前,而且高考里也没有“素质考试”。我即便是让自己的素质“荒废三年”,等考上了大学再来补它,似乎应该也问题不大。回头想想,自己算是幸运的。因为当时谁也没想过,单纯一个“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到了年都没人能说明白。更别提怎么去量化,怎么去考核了。但是总有人想玩点花活儿,依然扛着素质、能力的大旗,有事没事也得吆喝两声。我曾经以为,这种论调可能会像读书无用论一样,很快就失去市场。但是没想到的是,一些体育课上发生意外的个例,却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只要是有此类情况发生,几乎立刻就能掀起一波大讨论。而矛头的指向,也和当年的素质教育一样,一杆子直接杵到了文化课教育的“脸上”。我承认,现在的学生,整体上体质是比不上过去。可是这也不能完全把“锅”推给文化课教育。毕竟论学校学习时间的话,在我们那时候已经算得上是天天放假了。让学生更辛苦、体质更差的,大概有两方面。一方面,过去的城市面积相对较小,私家车也没普及。走路或骑自行车去学校,本身也是一种长期的锻炼。即便是体育老师常年“有事”,每位学生的运动量本身也不见得有多小。另一方面,在学校减负的号召下,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大幅增加。但是,这并没有让他们减轻什么负担,反而是被价格不菲的课外辅导班占满。只要家长存在教育上的焦虑,那这种补习,就几乎是“上不封顶”的。而高强度的课外辅导,又反过来制约了学生的室外活动时间。这能怪学生只顾着应试,不锻炼?但是,在悲剧的面前,体育和美育就像是在迎合着什么似的,突然就被拔到了空前的高度,甚至被列入了中考范围。前阵子,教育部门明确了要将体育列入中考,并且逐渐提高分数,最终与语数外平起平坐。而且音乐、美术和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也将纳入学业要求。把体育纳入中考,等于是强制让学生进行身体锻炼。从健康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已经把体育纳入考试范围的地区,考评标准似乎又过去严苛了。就拿上海来说,体育占30分。考试项目分为力量、耐力、球类和柔韧性。按理说,体育列入考试范围,目的应该是让学生增强体质,而不是成为半专业的运动人才。但是去过健身房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每一项,几乎都没什么相通之处,都需要进行专门的练习。这样的考试,到底是在强身健体,还是在增加应试科目呢?既然是考试,本质上就是同场竞技,角逐点就是毫厘之间。就像是没有人会关心考上清华的人,比考上大专的人多考了多少分。但是大部分人都会关心,高考拿到分的状元,到底比分的榜眼强在了哪。应试化下的体育,又将给学生的带来怎样的负担?相比于体育被纳入中考,我更不太容易理解的是,美育也要来凑热闹。音乐和美术,本身就是主观性很强的领域。就连世界上各个派别的画家,都经常出现谁都不服谁的局面。这都该找谁说理去?如果把音乐也纳入中考,那么到底该比萨克斯,还是该比唢呐?你可能觉得萨克斯比唢呐高雅。但是玩钢琴的,也不见得多瞧得上玩萨克斯的。就算是有了量化方案,有了同一标准。谁来教学生这些知识,又成了个问题。虽然在城市里的学校,音体美老师无论有没有事,但高低还有这么个人存在。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能副课老师都是主课老师在兼着的。你很难要求他们能达到专职音乐、美术老师的水准。而且,上过兴趣班的人都知道。玩音乐玩美术,是出了名的烧钱。一套稍微像样点的家伙事儿,也不是个太小的数。从时间到精力,从经济到师资。很难想象将来把美育纳入中考后,又将在这种“chuán新”的应试下,分化掉多少普通家庭的孩子。熟悉我的读者都知道,我从不反对应试。因为目前在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才选拔,是通过应试以外的方式进行的。但是“应试”二字,背后本身就代表了需要全力以赴的内涵。将体育、美育这些既需要天赋,又需要时间,但却不必要“玩儿命”去学的科目列入中考,又将是谁的春天,谁的严冬呢?当然了,为此叫好的人,也有。因为过不了多久,你可能就会收到一些新版的兴趣辅导班宣传页。上书几个大字:音体美三项全能,折后低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