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是流传于鲁、豫、皖等地的优秀民间唢呐曲,因曲中多有模仿鸟鸣之声,所以得名。这也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最后一部电影。他以此曲为题,拍摄了此生最后一部电影,给人们一种这既是对这一中国民俗唱哀的挽歌,又是导演自身在生命历程的终点处画下的一个句号。《百鸟朝凤》这部电影,就是讲述了一代乐器之王唢呐的兴衰史。讲述的是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云中见祥凤,百鸟无文章”,焦三爷对唢呐文化的传承,让我们不得不敬佩他的意志。同样的,焦三爷也看遍了唢呐的盛世繁华。曾几何时,焦家班的唢呐,唱遍了各家各户的红白喜事,一首不是谁都能吹响的《百鸟朝凤》,感情深厚,闻者悲伤。时代的变迁,让文化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即便是有两个小徒弟从小学习技艺,但变化的时代里,西洋乐器的传入,都让唢呐寸步难行。在从前,天鸣的父亲为让孩子能够学习唢呐,费尽心思。可在后来无人问津之后,他在面对坚守唢呐技艺的儿子,竟也劝他另谋生路。焦三爷:从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的,可现在,谁他娘的还把咱唢呐匠当回事?世事难料,我们究竟有无能力坚持来时的初心?传统技艺又将何去何从?这样,我们更认为导演说的不仅仅是唢呐,也不仅仅是一曲《百鸟朝凤》,更是更多的传统经典、技艺。时代的开放,似乎给我们带来的是更大的疑问和挑战。通过唢呐的故事,用真情实感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更深的思考:新与旧,该如何取舍,也该如何拥有?凤凰已逝,百鸟哀鸣。或许这种深深的无力感,就是我们观影人的感受吧。在趋势面前的随波逐流,在潮流面前的墨守成规。我们都在迷茫着自己究竟何去何从。焦三爷: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唢呐只是对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剪影,细细回味品尝,你会在《百鸟朝凤》中用心感受到文化遗产的风采一面,也会感受到吴天明导演坚持坚守的宝贵人生观。吴天明导演用真真切切的一部《百鸟朝凤》,告诉我们:即使这条道路有再多波折,也请勿忘本心,不忘对未来的希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