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手书生/搜集整理
1111.志丹县陕北唢呐
志丹唢呐最有名的当数常家唢呐,属于绥米唢呐之米脂常家唢呐流派。因为米脂县常石畔的著名唢呐艺人常文清。
常文清(——)是陕北很有声望的唢呐、管子演奏家,出生在米脂县印斗乡常石畔村的一个世代吹唢呐的贫苦农民家里,乳名常卯,因为他排行老大,人们又称他为常大。是常家乐班的主要继承者和代表之一。
常文清的父亲常加高,叔叔常加中、常加兴都是有名的吹手,他6岁随父学吹唢呐,从此就踏上了这条饱蘸辛酸之路。常加高师一位功力深厚、技艺精湛的艺人,他对儿子的训练非常严格,常文清也肯下苦功,七八岁是即学会了换气、转调;11岁时已掌握了唢呐、管子的基本演奏技艺,且熟悉了几十首曲牌,可以随父卖艺养家了。16岁时吹硬哨的功夫已出类拔萃。17岁那年,米脂县东沟刘家峁大地主姜家办丧事,叫了五六个鼓吹乐班,吹手八九十人。有位姓赵的领班艺人,自恃技术过硬,目中无人,脱下自己的鞋反扣在地,傲慢地环视一周,对同行们挑衅地说:“谁敢把爷爷的鞋翻过来?”言下之意,无人能比过他的记忆。常文清初生牛犊不怕虎,上前一脚把鞋踢翻。姓赵的说:“常家娃娃算老几?来和爷爷比试比试!”常文清拿起唢呐吹上手,赵老汉吹下手,常文清一气用了几个不同的调口和板式吹奏《一码三条箭》,曲牌换了一个又一个,围观者不断喝彩。赵老汉力不从心,气回去了。从此,常文清名声四扬,方圆几百里,凡有庙会,闹社火,以及红白喜事,人们都来邀请他前去演奏。
常加高却对常文清的气盛自负不悦,新立啄磨着要教训他。在一次为人家办事演奏时,常加高突然给常文清的唢呐换上布袋哨,布袋哨是常家专用的一种软哨,没有深厚功夫是吹不响的。常文清拿起来吹不成调。他父亲接过去吹,却乐声悠扬,得心应手。常文清自感羞愧,从此,重又虚心学习,吹软、硬哨的功夫都大有长进,音乐表现力也不断提高,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演奏风格,收到群众的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现今普遍应用的哀乐,就是关鹤童、张鲁、刘炽等音乐工作者,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常文清吹奏传授的《凤凤令》改编而成的。年,陕北革命文艺工作者为互送刘志丹的灵柩前往志丹陵重新安葬,首次使用了这首乐曲。后又几经加工,成了举世闻名的哀乐,久传不衰。
年,常文清中年丧妻(时年35岁),他带着5岁的儿子和全部家当,在陕北一带卖艺谋生。年农历八月十五,米脂早降寒霜,粮食颗粒未收,百姓靠吃树皮、麻叶维持生命。常文清只得背井离乡,逃荒到志丹县,以后即定居于此。
年3月,常文清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民间艺术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唢呐演奏一等奖。随后被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延安歌舞团请去传授唢呐技艺,并制作唢呐,还多次参加延安地区的民间音乐调演。
常文清之所以在艺人和群众中享有声望,是因为他有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由于他功底好,不论在多么恶劣的环境下,都影响不了他的演奏水平。凛冽严冬,别人早因唢呐筒上结下冰凌而无法演奏,他却依然如故,反而越吹越灵活,且劲头十足。常文清从不随意加花滥用技巧去哗众取宠;有的人用鼻孔吹唢呐,或把鞋脱下来在唢呐上抹来抹去,常文清非常反感,他说:“吹唢呐是一门艺术,我们不能自己糟蹋自己的艺术”;有的人喜欢以华丽的演奏或大音量、高音区、快速度赢人,而常文清却不随波逐流,他始终保持着传统艺术特点,保持常家唢呐音乐的艺术风格。对于技巧,他总是恰到好处地加以发挥,从而增强唢呐演奏的艺术表现力。常文清的唢呐演奏造诣很高,而管子吹奏亦不平常。常言道:“吹手的唢呐和尚的管”。然而,无论是庙会相逢,还是白事相遇,常文清所至,和尚也要让他三分。常文清会吹奏的传统曲牌近个,其中《狮子令》、《看灯山》、《散兵营》等是他的代表曲目。
常文清在出名后的几十年中,所受艺徒难以数计。其中最有名的是榆林县(今榆阳区)镇川堡何家庄村的何增统、何增升,米脂县的李二牛,子洲县的生寿,志丹县的张来闰、姬树仁等。他的儿子常兴发,为后来居上者,在青年中很瘦推崇。常文清除年曾到靖边县区授艺外,每年冬季农闲时,就在家中立鼓坊,对来自四方的徒弟,按不同程度分别教练。常文清虽然不识谱,但他对每一首乐曲都娴熟自如,可随意一句一句地拆开来教。他对徒弟要求非常严格,一首乐曲未学好,不能学新曲;对他所宠爱的徒弟,更是严格到一个音符都不轻易放过。
年,常文清身患食道癌,卧倒在病榻上,仍然修不下他心爱的唢呐,他自知不久要离开人世,便尽力将所学的曲牌回忆起来,传授给儿子和徒弟,他恋恋不舍地抚摸着唢呐,留着泪说:“我是70多岁的人了,活也活够了,可就是还没有吹够唢呐,心放不下。”年7月12日,一生酷爱唢呐艺术的老艺人,常家唢呐的杰出代表人物常文清,留下他精湛演奏艺术,与世长辞了。终年73岁。(摘自《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陕西卷)》刘洁)
目前在志丹县活跃的艺人有:张正林、张正录兄弟,寇志忠、寇小娃、南生祥,陈学,苗存存等。
12
12.子长县陕北唢呐
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改革开放以来,子长县围绕唢呐艺术开展了大量挖掘、抢救和推广工作,并专门成立了“子长唢呐协会”,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唢呐队伍愈来愈壮大,唢呐的吹奏、表演艺术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宏厚,粗犷悍实,热烈奔放,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其曲牌丰富多彩,变化无穷,艺术魅力很强。抒情时,悠扬悦耳,委婉动听,如行云流水;喜庆时,欢快明亮,亢奋激越,如万马欢腾;哀怨时,如泣如诉,荡气回肠,如苍天悲哭。
子长唢呐杆长一般为0.42米,用不干裂褪木(即埋入地下多年的柏木)制成。通常由上下手双人演奏,下手依附上手作低8度的简化演奏,小鼓、锣、小钗三种打击乐为伴奏乐器。吹奏者均用“鼓腮呼吸”的流水式演奏。
唢呐曲牌常见的节拍有4/4、2/4,但在同一曲牌反复时强弱交错频繁,时而拉长、缩短,时而加多、减少,变化多端,衔接自然。唢呐的板式有:慢板、原板、中板、流水、二流水、快板、煞头牌等。子长唢呐的音乐特点是粗犷、奔放、热烈、明快、舒展,其不仅音乐清晰,刚柔相济,委婉动听,且具有纯朴、优美、浓郁的陕北风味,吹奏基本上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规律。唢呐曲牌多为七声性雅乐调式。其中雅宫、雅徵调式较为多见。由于#4的出现,使许多本来为4的或4其他调式也向雅调式靠近。调式转换一般在主音的五级上进行转换。徵宫转换、商徵交替、商羽交替较多。
当地风俗,每逢喜庆,必请吹鼓手助兴,民间有“锣鼓家什再足劲,没一对喇叭(唢呐)不能行”说法
子长唢呐以瓦窑堡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流派,东派风格粗犷、奔放、热烈、欢快;西派具有清爽纯朴特点。唢呐音乐分红、白事两类曲牌,红事曲脾有《大开门》《小开门》、《得胜回营》、《牧场曲》等;白事曲牌有《祭灵》、《吊孝》、《送丧》等。全县有多个唢呐班子,吹手人,连同操纵打击乐者达人。
子长唢呐作为民间文化艺术,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已成为地地道道的“特产”和本土的一大艺术品牌,登上了大雅之堂,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年,县唢呐协会成立,有会员25人。年始,县文化馆的曹志富致力于陕北唢呐艺术的挖掘、整理、提高和推广工作:在演奏形式上,从小班子(一般由5人组成)单独吹奏发展到二三百人的集体演奏;从街头院落的自由吹奏发展到严谨正规的舞台演出;从单一的大唢呐吹奏发展到大唢呐、小唢呐、管子等多种乐器合奏。在吹奏内容上,由过去只吹唢呐曲牌发展到吹奏民歌、小曲、流行歌曲、进行曲、道情音乐等。同年,成立了唢呐协会,从此唢呐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起来了。年以来,曹志富组织唢呐手参加了《北斗》、《童年的朋友》、《羊马河战役》、《火种》等电影、电视片的拍摄或配乐,影响波及全国。年,县文化馆编辑整理唢呐曲牌首。年,延安地区秧歌汇演,子长秧歌由唢呐伴奏,25杆长号向天长鸣后,锣鼓喧天,唢呐声阵阵,蔚然壮观,轰动了延安。年,甘肃音像出版社录制发行了由曹志富编曲,子长唢呐协会吹奏的《陕北唢呐·喜庆套曲》1万盘,畅销一空。十多名吹手曾为电影《童年的朋友》进行伴奏。薛增山、麻成海、薛守高、常体英、李树林、焦养亮等多次参加延安地区文艺汇演并获奖。近年来,先后在湖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成功演出,应邀参加了《羊马河战役》、《北斗》、《火种》、《刘志丹与谢子长》、《中国命运大决战》、《童年的回忆》等电影、电视剧的拍摄,其中为凤凰卫视制作的《子长唢呐迎亲》向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年6月29日,子长唢呐参加中俄文化交流年在延安举行的文艺晚会,与俄罗斯国防部红旗歌舞团同台献艺。年7月22日,在“第七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艺术表演暨全国首届民间吹歌展演第四届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比赛中,子长唢呐以高超的技艺、精彩的表演和浓厚的地方风味,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年8月,子长唢呐受邀首次走出国门,参加为期一个月的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年8月,子长县唢呐艺术代表团又受邀参加了俄罗斯军乐节演出,向世界展示陕北儿女豪迈奔放的性格和独有的黄土风情文化,为子长争光,为圣地争光,为祖国争光。年12月23日,在国家大剧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了大型主题交响歌会《歌唱延安》。歌会上,子长唢呐表演获得现场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年春节期间,样式新闻频道(2月4日当天上午)直播了子长唢呐。
在子长的唢呐队伍里,上辈演奏比较好的有薛增山、麻成海、马五等人;现今演奏比较好的,有马家砭镇焦家河村的焦养亮、焦吉祥兄弟,史家畔乡崖坪村的李树林、李树森兄弟,南沟岔镇南河村的薛光华、薛光年兄弟,涧峪岔镇的薛守高,还有玉家湾镇的贺福元、张金贵,路坪村的徐六、徐丑兄弟等,他们都在不同的唢呐演出中获得过奖项。常体英、赵智海、李开峰等人也都是唢呐吹奏高手。
★焦养亮,61岁,号称“吹歌大王”,子长唢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子长县唢呐协会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在陕北子长县,谁家过红白喜事,如果能请到焦养精的唢呐队,特别是焦养亮能够亲自献艺,那可是一件让人引以为劳荣的事。焦养亮的唢呐技艺算得上是一门绝技,特别是在迎亲队伍遇上抢花路,两个唢呐队狭路相逢展开技艺比拼,双方队员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力争把对方压下去时,焦养亮就会展露出超人的吹奏技巧。在热烈的锣鼓声中,他时而将唢呐高高举起,吹奏出高亢、响亮的喜庆乐曲;时而筛头耸肩、扭腰摆胯,吹奏出委婉缠绵的抒情乐曲;他还随着乐曲做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动作,引得众人一阵阵喝彩。焦养亮从小就喜爱吹唢呐,如果村子里有人家过红白喜事时请了唢呐队,他他就追着吹鼓手跑,还白白给人家打杂跑腿。为此,父母对他大为失望,非常无奈地说:“这小子就是一块贱骨头,就是讨饭的命。”
十二三岁的时候,听说爷爷有把三弦,走了80里路去讨要,结果破旧得不能使用,被爷爷当柴烧了。十四五岁的时候开始接触音乐,家里穷,自己做二胡、三弦。那时候他已经会吹横笛、竖笛。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北许多地方的人对吹鼓手是歧视的,认为他们跟讨饭的几乎是一个层次。过事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跟吹鼓手—起坐席,甚至就没有他们的席。他们的席就是坐在磨盘、碾盘上吃饭。然而焦养亮可不管这些,他就一根筋,每当听到那时而气势磅礴、高亢响亮,时而悠扬婉转、如泣如诉的唢呐声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甚至到了着魔的程度。他不顾父母的反对,不顾两个县级干部的舅舅的劝阻,一心一意要学吹唢呐。他上初中(15岁)时,父亲去世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这个只有16岁的少年身上。父亲的去世对他来说是不幸的,然而不幸中的万幸是家里反对他学唢呐的阻力因此而大大削弱了,此时,焦养亮学习唢呐的热情更大了,如果有幸借到一支唢呐,他一个人就会拿着唢呐跑到野外一个圪坊里,笼上一堆火,整整吹一个晚上。
焦养亮多么渴望有自己的唢呐啊!年,县上招工,焦养亮(时年17岁)有幸被招到南家嘴煤矿。由于他会吹唢呐,煤矿吸收他参加了矿办乐队,发给他一支锃光明亮的新顺呐。焦养亮终于有了自己的唢呐,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唢呐吹奏上,那时他只能靠自己摸索着学习,技艺提高较慢,渴望得到名师的指点。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陕北最知名的民间唢呐大师安四(安生荣)、安五(安生文)兄弟俩。两位大师给他作了仔细的点拨,还教会他几百首陕北传统唢呐曲牌。其中有常用的曲牌,如《大摆队》、《得胜回营》、《四海春》、《狮子令》、《下江南》、《大开门》、《小开门》、《苦伶仃》等;也有一些比较生疏的曲牌,如《骂玉郎》、《小锣》、《撒朴音》、《开庙门》、《鬼扯腿》、《算盘游》、《抢字急毛猴》、《刮地风》、《六棒》、《担水》、《反担水》等,不仅大大丰富了他的唢呐曲牌知识,而且也使他认识到陕北唢呐内涵的丰富,两位师傅还给她传授了几种特别的技法,如鼻吹法、交杯吹法、卡腔法等。
年,焦养亮作出了惊人的决定,主动放弃在煤矿上的工作成立了自己的唢呐队,开始了自己完全意义上的唢呐职业生涯。在家人和亲戚的眼里焦养亮简直是疯了。然而在唢呐界他的名气渐渐地越来越大,终于成了子长县顶尖的唢呐高手。
年,焦养亮参加了延安地区秧歌调演。他出色的表演引起省内外多家媒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