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优势 >> 正文 >> 正文

崇明吹打乐简述作者黄晓

来源:唢呐 时间:2022/7/14

演奏:崇明合作吹打乐队

崇明吹打乐简述黄晓

“崇明吹打乐”是个古老的乐种,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县以及江苏省的海门市、启东市一带,已有五百多年历史。

“崇明吹打乐”又称为“敲十番”、“吹鼓手”、“做道场”。

崇明有多年历史,由万里长江带来的泥沙积淀于长江口,孕育了崇明诸岛。元、明、清时因垦殖、避战事来岛定居的移民带来了各地的文化,这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上的交通不便保留了“崇明吹打乐”这一古老独特的乐种。

一,“崇明吹打乐”探源

元末明初,“十番”、“吹鼓”传入崇明。在历史文献中,有关“十番”、“吹鼓”的记载很多,名称也很多,如:

㈠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曰:“又有所谓《十样景》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

㈡明代张岱(-)《陶庵梦忆》称之为“鼓吹弹唱、锣鼓声错”。

㈢清代叶梦珠《阅世编》称之为:“有‘十不闲’,俗讹称‘十番’,又曰‘十样锦’。其器仅九:鼓、笛、木鱼、板、拨钹、小铙、大铙、大锣、小锣、铛锣,人各执一色,惟木鱼、板以一人兼司二色”。

上述文中记述的“十不闲”、“十番”、“十样锦”、“鼓吹”、“锣鼓”其实是同一种形式,与现代“崇明吹打乐”的别称和传承曲目、乐队组合及演奏场面相似。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中所载:“遂以星、汤、蒲、大、各、只、同七字为谱。七字乃吴语,状器之声。”这些记写“锣鼓经”的谱字至今仍在“崇明吹打”中传用。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杖鼓”一节,明确记述了宋代用的“杖鼓”就是唐代的“汉震第二鼓”,“敲击时一头用手拍,另一头用杖,曲多独奏,如鼓笛曲”。元代陈元靓在《事林广记》的“驻云主张”条说:“满庭芳……鼓笛令无多双丽,十拍板音韵宜清。”此文所说的“鼓笛令”即“鼓笛曲”。由此可见,在宋、元时就流传着一种以鼓独奏为主的“鼓笛曲”。

而今天在崇明地区流传的《将军令》、《荷叶包蟹》等十番鼓曲,也是以鼓领奏独奏为中心和曲牌相组合而成的“吹打套曲”。因此,“崇明吹打乐”中的锣鼓套曲,应该是宋、元时流传的“鼓笛曲”传承下来的。

二,“崇明吹打乐”概况

“崇明吹打乐”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乐曲丰富、气势宏大,是传入崇明较早的一个乐种,婚丧寿诞、佛道法事、庙会喜庆等都有它的场面,其演奏班子遍布全县。清未民初时最负盛名且家喻户晓的“老三班”为庙镇“马家班”﹙吹鼓手见长﹚、新河镇“陆家班”﹙敲十番出名﹚和祖传十六代技艺高超的城桥镇“童家班”﹙佛道法事﹚。被人们称为—“马家鼓手陆十番,十六代道场童家班。”

年以后,又出现了水平相当的三星乡的“姜家班”﹙领班姜鼎亨﹚、新河镇的“丁家班”﹙领班丁德龙﹚、新河镇的“纯阳坛”﹙领班施忠培﹚、大新乡的“黄家班”﹙领班黄能斌﹚等。

文革时活动全部中断,年开始逐渐恢复活动。年全国“民间文艺五大集成”普查时全县有十多个吹打班,上海市“集成办”邀请了“新河吹打班”、“合作吹打班”、“五向国乐社”到上海录制了吹打套曲《竹三木?小朝天子?飞步?家如在?一贯千?大开门?黄莺?小朝天子?倒如立》和《洒金?游湖乐?将军令?荷叶包蟹》以及丝竹锣鼓《苏扬桥》。常树蓬、李民雄等专家一致认为:这种古老的民间吹打乐不多见,很有价值。

年以来只剩下五、六个演奏班子。目前只有城桥镇的“童家班”和新河镇的“纯阳坛”尚能较完整的演奏。

以前的“崇明吹打乐”均在家族内部传承,但从清末民初开始有了社会传承,所以在最旺盛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二十多个演奏班子。

几百年来,交通的不便、清末前的家族内部传承,使“崇明吹打乐”保留了传统曲牌的古风,传承了原始曲调的韵味,是不可多得、原汁原味的传统吹打乐。

三、“崇明吹打乐”演奏编制和曲目

“崇明吹打乐”有八十多首曲目。由清锣鼓曲《荷叶扑水》等二十三首、粗吹﹙唢呐﹚锣鼓《将军令》等二十七首、细吹﹙笛﹚锣鼓《小朝天子》等七首、丝竹锣鼓《苏扬桥》等三首、佛道法事锣鼓《六句头赞》等三十首组成。有“单曲”和“套曲”之分,单曲一般由清锣鼓开始连接吹奏曲再转锣鼓结束,套曲一般用锣鼓连接三到五首曲子来演奏,套曲又可根据曲子的难易、长短分为“小四套”、“中四套”、“大四套”,用于不同场面的演奏。一个吹打班的人数为六到十六人,大型佛道法事锣鼓可达二三十人。演奏姿势分“坐奏”、“立奏”、“行奏”。

根据场面和形式的不同,崇明吹打乐演奏编制大致分为:

㈠“清锣鼓”演奏一般为6—8人,称为单档,由同鼓、板鼓﹙兼﹚、木鱼、大钹、中钹、小钹、大锣、细锣、当锣、星组成。大场面演奏除同鼓、板鼓外,其余都配双档,但在领奏时仍用单档,合奏时才用双档。

㈡“粗吹锣鼓”演奏一般为8—12人,由大唢呐﹙2支﹚、同鼓、板鼓﹙兼﹚、木鱼、大钹、中钹、小钹、大锣、细锣、当锣、星,弯号﹙2支,兼﹚组成。弯号用于渲染气氛,一般在套曲的开场和过场中使用。

㈢“细吹锣鼓”演奏一般为8人,由曲笛﹙2支﹚、同鼓、板鼓﹙兼﹚、细锣、小钹、当锣、星组成,套曲开场和过场时加入大锣、大钹。

㈣“丝竹锣鼓”演奏定员16人,称为“八粗八细”。由粗乐:板鼓、木鱼、大锣、大钹、细锣、小钹、当锣、星,细乐:笛、笙、管子、京胡、二胡﹙二把﹚、琵琶、三弦组成。

㈤“佛道法事锣鼓”演奏一般为8—12人,由同鼓、板鼓﹙兼﹚、木鱼、掌指、铃﹙兼﹚、大唢呐﹙2支﹚、小唢呐﹙兼﹚、笛﹙兼﹚、海螺﹙2支,兼﹚、弯号﹙2支,兼﹚、大钹、中钹、小钹、大锣、细锣、当锣、星组成。大型场面同鼓、板鼓、木鱼、掌指、铃为单档,其余都配双档,另加立式大同鼓一架,演奏人员可达二三十人。

据不完全统计,“崇明吹打乐”的曲目为:

㈠清锣鼓:盘场长板撒破天幢头加官帽子头缩脚闹钹花七句走马锣六字锣一头小一头大合八洒金叠罗汉金橄榄银橄榄风摆荷花荷叶扑水蜻蜓点水荷叶包蟹蝴蝶扑水婆媳相争楼梯上滚葡萄等。

㈡粗吹锣鼓:跌落金钱滔滔令朝天子一枝花步步高将军令蔡阳调水乐鱼普天乐一贯千十柳天红家如在寿宴天子黄莺竹三木化马曲山坡羊游湖乐望粧台一江风脱红袍青天歌打发儿小引子快将军倒如立大开门柳瑶景等。

㈢细吹锣鼓:小朝天子竹三木飞步山坡羊小开门脱红袍青天歌等。

㈣丝竹锣鼓:苏扬桥花老板老老板淮王等。

㈤佛道法事锣鼓:拜头请头六句头赞八句头赞赞拣偈瑶壇偈振铃偈堪叹亡灵稽首皈依三大圣献酒信礼香志信香弥陀真言三宝真言符劵真言涵令真言炎魔真言诚恭香花灯水果茶食宝珠依等。

四、“崇明吹打乐”的主要传承谱系

“崇明吹打乐”在崇明地区流传已有五百多年,演奏班子众多,其早期的传承谱系无法考证。清末民初后的传承谱系更是纷繁复杂。这是几个主要班子的传承谱系:

城桥镇的“童家班”是十八代家族传承的班子,因家谱失传,

十五代前无法考证,第十八代传人童思训已79岁高龄,只知道他祖父也就是第十五代传人童金淼以后的谱系。

新河镇有“陆家班”、“纯阳壇”、“丁家班”等很有名气的班子。但目前“陆家班”只剩几人,“纯阳壇”演奏人员的传承关系很复杂。“丁家班”基本停止活动,但谱系较清晰。

五,“崇明吹打乐”的价值

“崇明吹打乐”在崇明流传已有五百多年,有八十多个曲目,大部分曲目是古老的锣鼓经和曲牌,很多曲目未见于其他吹打乐种,如:《蜻蜓点水》、《荷叶包蟹》、《家如在》、《一贯千》等。很多曲目与其他吹打乐种相同但旋律不同,如:《将军令》、《普天乐》、《朝天子》等。丝竹锣鼓则用八粗八细十六种乐器演奏,其主要曲目《苏扬桥》是一首仅见于上海崇明的乐曲。

“崇明吹打乐”的曲种较全,有清锣鼓曲、粗吹锣鼓曲、细吹锣鼓曲、丝竹锣鼓曲和佛道法事锣鼓曲。在演奏方式上又分单曲、套曲,套曲还分小四套、中四套、大四套,用于不同的场面。其演奏曲目、形式、与其他吹打乐种有明显的不同。

“弯号”、“海螺”是“崇明吹打乐”的特有乐器,既用于营造场面气氛又用于演奏,不见于其他吹打乐种。

几百年来,由于交通的不便,民间艺人很少和外埠交流,“崇明吹打乐”都在家族内部代代相传,到清末民初才有对外带徒传承,使“崇明吹打乐”保留了宋元、明清的古朴韵味和风格。是不可多得、原汁原味的传统吹打乐,是吹打乐的活化石,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崇明吹打乐”在清末民初时遍布全县,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有二十多班,年以后恢复演奏的人员都是解放前后学的老艺人,能演奏全套曲目的很多,且水平很高。目前,那批老艺人在世的已不多且力不从心。目前“童家班”的平均年龄为八十二岁、新河镇“纯阳壇”班的平均年龄为68岁。年轻人又很少学,急需保护传承。

作者为崇明县文化馆副馆长

年9月

《清明上河图》之《看命图》朱玉学

《清清洋山河》江南丝竹欣赏

《苏堤漫步》演奏:江苏省民族乐团

《慢三六》沈凤泉沈多米演奏《瀛洲丝竹》不是梦听12首新作品有感总编:杨刚艺术总监:周峰责任编辑:黄建新张佳玥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