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乐,起于汉,初为西北民族马上所奏,后为宫廷、军府、官府所用,自汉魏以来演绎黄门殿庭,风行宫廷王府。鼓吹乐以打击乐器、吹奏乐器等合奏形式为主,其风格样式随时代而异,虽不能与金石雅乐齐名,却始终相伴于皇宫王府、军旅仪仗、寺庙道观、宴飨游乐等礼仪活动中,为官方和民间所沿用传承,对中国传统音乐影响深远。鼓吹乐采自民间而供奉官府,在“国之大事祀与戎”中扮演重要角色。凡祭祖、祀神、敬天、朝会、驱傩等重大活动,必钟鼓齐鸣;凡出师、报捷、凯旋,皆擂鼓以壮士气、扬军威;至于宴飨助兴、娱乐行游乃至市井生活,也有歌者和者……娱神、娱鬼、娱人,古代音乐当是也。然而音乐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乐工、乐师、乐人,却因出身卑微而以“罪民”的身份另册入籍,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始现于北魏时期的乐籍制度,就这样构成了乐之神圣和奏乐人身份之低贱的强烈反差。清雍正元年,乐籍废除。千余年来承继和延续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庞大乐人群体轰然解散,宫中教坊人士大批放归民间,旧时宫廷专属纷纷散落乡野,昔日王谢堂前乐由此落入寻常百姓家。燕赵大地,京畿沃野,由来民风朴实豪放,自古多豪杰、多游侠、多慷慨悲歌之士,多荡气回肠之声,多高亢雄浑之音。这片广袤的土地顺理成章地接衍了宫廷礼乐,接纳了乐籍人士,承继了曾服务于皇家、州府、军队、庙堂的“主流”传统音乐,而为数众多的乐人在获得自由和重生后,依然如故地靠乐技谋生,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为人欢唱,替人悲哀,以一种亘古不变的吹奏姿态,完成了音乐从民间到官府、从官府复归民间、在民间又获得新发展的历程。今天流传在河北农村的鼓吹乐及其与之关联的乡间礼俗,大抵是宫廷音乐和礼俗的民间版本。一方面,民间礼俗活动受社会变革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传统音乐在民间礼俗中的功能没有削弱。因此,那些曾经在主流社会的舞台上销声匿迹的音乐已随世事变迁悄悄地融入了百姓生活:正月祭祖、拜庙,中元节敬神祭故人,四月十九祭药王……同样的笙管悠悠、鈸镲铿锵;婚丧嫁娶、满月开锁、开张典礼、迎神赛社……更是唢呐欢歌、鼓板飞扬。不仅礼俗功能,其律调谱器竟与历史保持着惊人的一致,教习方式也一板一眼地遵循传统,正如孟子所言:“今之乐,犹古之乐也。”若不是这些采自民间的镜头,若不是这些镜头里鲜活的形象,也许人们不会相信,当商业时尚文化成为主流的时候,早在百年前淡出社会主流舞台的传统鼓吹乐,却仍然顽强且有活力地在河北农村生存着、发展着、延续着……这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简单的再现,更是传统音乐流传在民间的鲜活标本。执掌音乐的乡民在严肃认真地娱神、娱鬼、娱人的同时,也自得其乐地自娱,祖辈固有的社会最底层群体的心态早已渐行渐远。如今他们是生活的主人,是音乐的主人,他们不仅在传承古代文明,也在创造优秀文化。据悉,河北鼓吹乐经国务院批准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读图《乡音古韵》,画外有音,韵在画中。一页页地掀开,扑进眼底的是图片,藏在心里的是音乐;一段段地品鉴,景仰的是文化,弘扬的是传统。典藏图片,典藏音乐,音画之间余音可闻,袅袅余音传承古今。病中的李宝华师傅,年雄县开口村吹歌大王张二民.年8月.定州市子位镇赴鄚州大庙演会.年6月.雄县白洋淀会首与徒弟,年春节.固安县屈家营村老乐师陈小华.75岁.年6月.安新县圈头乡老乐师的葬礼,年2月于安新县圈头乡粮堆上演奏,.1雄县.宫岗村念家传古曲谱,.1雄县.宫岗村屈家营音乐会演街,年2月于固安县屈家营村圈头音乐会,年8月于安新县圈头村师徒唱谱.年8月.安新县白洋淀小乐手董小博.8岁.年.曲阳县朱家峪村演街,年春节固安县屈家营村音乐会的孩子们.年2月.雄县开口村音乐会上舞狮的孩子.年8月.安新县圈头乡按语:回首往事,才蓦然感到时光逝去之快。拍摄这组《乡音古韵》是20年前的事了,从年正月起至年,按时间跨度经历了十余年;依地域范围先后于雄县、安新、任丘、固安、霸州、曲阳、定州、易县、元氏等县的几十个乡村拍摄了十几个乡间乐会;纠身份他们是乡村里的农民;论年龄他们上有80多岁老者下有不足10岁的娃娃。曾经见证了中国两千年帝王历史的宫廷音乐,于年结束了它的宫廷存在放下身段放归民间。京畿之地的大平原平静祥和地接纳了它,天生灵性的冀中人成了它的新主人。近三百年的岁月他们口传心授、代代相续,不离不弃。曲谱在接力传承,“音药”(音乐)也在岁月里敬神娱人服务乡里。回想当年的场景:大队院子里刚收集的“公粮”-那座高高的玉米堆上,乡亲们夹带着正月的酒香演奏的那首“玉芙蓉”;屈家营的老林和他的伙计们在大雪纷飞的院子里教授徒弟;圈头的陈小花师傅为了他那个“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音药失传儿”的心愿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几十位徒弟身披大孝齐奏那首他生前手把手教过的“泣颜回”;朱家裕8岁的董晓波捧着跟他差不多高的大笙,心唱手扣的那些“车、上、一、五、六、凡、工”.......往事历历在目,往事余音犹在。林中树、冯月池、陈小花、李保华、夏老四、夏老肥......传艺教徒的老艺人们多悄悄的驾鹤西去。董小博、夏垚垚们也早已在传承的驿道上成了师傅。白洋淀的鹰排木舟依然在水面游弋,芦苇依然是一岁一枯荣。淀边村口庙堂管乐悠悠,拨鑔云锣笃定铿锵。但无论如何西去的老人们也不想到,这里将迎来历史巨变:眼前的鱼跃鹰飞荷花映日的水乡,这些民风古朴依水而居的淀边人家,将要目睹经历一场改天换地的社会变革。当雄安新区高楼林立、高铁穿梭、商贾云集、霓虹映天的时候,国际化的都市、现代化的生活空间里隐隐飘来一曲古音雅乐,更加清澈的大淀上波光粼粼,那将是一种怎样的景观呢......就用如此这般的畅想来向这组影像记录的人们表达我深深的致意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