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介绍 >> 正文 >> 正文

潮州庙堂音乐介绍一四韵调司鼓陈

来源:唢呐 时间:2022/7/12
刘军连挂号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25/9362231.html

精彩导读:

潮州庙堂音乐介绍(一)

作者:黄唯奇

潮州庙堂音乐原是丛林古刹、寺庙、佛堂等僧人或居士在礼佛、课颂经文时的伴奏音乐。而庙堂八宝则是潮州庙堂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   历史上,佛教信仰在潮州府城及其属地、潮语区域民间较为盛行,佛教音乐更受潮州民众所接受和喜爱,故一直在潮州民间广泛流传。久而久之,历经潮州民间居士团体(即:念佛社)多代经师和乐师的不断改进和完善,且逐渐渗入、吸收地方民间音乐、民歌小调和当地剧种“潮剧”戏曲传统曲牌的精华,使潮州庙堂音乐的腔调韵味更具浓郁的地方色彩,板式品种更为丰富,乐器组合更为多样,演奏手法运用更为完善,从而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亦是潮州音乐乐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庙堂音乐之源流

  潮州庙堂音乐的源流因缺乏有关的文献记载,已很难查考,仅凭当地一些老艺人的传述和民间的一些传说测断:清朝乾隆元年(公元年)密因和尚由广东增城罗浮山到潮州府城主持开元寺时,传授了“禅和板”腔调,作为该寺僧人早、晚课颂经文之用。此后,一直至咸丰晚年,潮州府城的居士团体聘请开元寺可声大师到念佛社传授禅和板腔调和“七星板式”的配奏法。自此以后,潮州府城各念佛社均以禅和板作为礼佛、课颂经文和伴颂演奏之用。禅和板腔调主要流传于潮州府城区,成为潮州府城区的独有腔调和板式形式。

 “香花板”是潮州庙堂音乐的另一种腔调板式,该腔调板式主要流传于潮府所属各县以至陆丰玄武山各寺庙和民间佛社,这些下属区域的寺庙和民间佛社、善堂等礼佛、课颂经文都盛用香花板腔调板式,它的流传区域比禅和板腔调板式更广,而且香花板的板式变化也更丰富,乐器运用也更多样。由此证明,香花板腔调比禅和板腔调的历史更长。据民间老艺人传述,香花板腔调板式是由福建闽南传人潮府所属区域。经过研究、分析,确有一定的依据:香花板的课颂腔调和福建漳州、厦门一带的寺庙僧人的课颂腔调颇为相似,且佛曲的唱腔也近乎闽南戏种的唱腔曲调,其佛曲中的引腔转接、高低引韵和经词装饰语气也有相当部份与闽南戏种的腔调相同,由此证明香花板的腔调和板式都与闽南戏种有一定的关系。

  潮州庙堂音乐还有一种腔调板式称为“外江板”,(所谓“外江”系潮州民间对江淮以南传入潮州的文艺的俗称),它也是全国各地丛林古刹、佛寺、庵堂通用的一种课颂腔调,它主要用于各地佛寺僧人云游、调任时参加当地的礼佛、课颂经文,是全国佛教相互联系和交流的一种通用音乐语言。

      

来源:《中国音乐》

未完待续

潮州庙堂音乐《四韵调》

乐曲整理:余亦文

司鼓:陈佐辉

唢呐主奏:肖晨光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