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节期间,有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刷爆了朋友圈。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寂哥说的正是《中国诗词大会》。
诗词之美,被央视爸爸这节目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今年,当无数人坐等《诗词大会》新一季播出时,却扑了个空。
好在,代替它的仍然是一档五星好评的诗词类文化节目——
经典咏流传
这是大年初一开始,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综艺节目。
在播出的第二天,节目中的视频片段就在网上超过万次播放,真·开年第一爆款。
豆瓣上,两千多人打出了9.0的评分。
作为一名曾手抄过全本《唐诗三百首》和《人间词话》的诗词爱好者,寂哥也迫不及待地撸了几期。
客观来说,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经典咏流传》的定位是:诗词文化音乐节目。
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读懂这档高逼格的节目。
关键词一:诗词。
近年来,在诗词上做文章的综艺节目不少。
除了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还有地方卫视的《中华好诗词》、《诗书中华》、《向上吧!诗词》等等。
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把诗词作为题库的竞技节目。
选手在台上PK得火热,观众在台下也看得兴奋。
但是,在你来我往的激烈厮杀间,却难免失了诗词原本的雅韵和闲趣。
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词本身,是用来记事、写景或抒情的一种文体,是作者阐述心灵的表达,具有极强的韵味、意味和情味。
这一点,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就做到了。
节目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读诗。
当每一首诗词出现时,主持人撒贝宁会为大家朗读诗歌。
伴随小撒字正腔圆的朗诵,屏幕上也会适时地出现关于作者的简介,让观众对诗歌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个环节,是唱诗。
词与曲两部分,既各有千秋,又相得益彰。
这个堪称视听盛宴的环节,也是整档节目的重点和亮点。
最后一个环节,是品诗。
每位歌唱者,会为大家讲述诗词本身,或创作歌曲时的背景故事。
而嘉宾席的康震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则会更加深入地分析该首诗词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这是真正涨知识的环节,也使得节目的娱乐性和文化性实现了有机平衡。
从读诗、唱诗到品诗,可以发现,诗词从始至终都是这档节目的灵魂。
一档「诗词文化节目」,在诗词这个元素上,已经做到了极致。
关键词二:文化。
在首期节目的开头,小撒有一段精彩的开场白: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经典永流传,我们的文化从未断流。古人和诗以歌,造就了一首又一首传唱至今的经典。今天,当我们再一次翻开那些古老的诗集,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先祖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感悟。”
如果说汉语是世界文学史的一笔宝贵财富,那么诗词就是这笔财富里最璀璨的明珠。
诗词,使得汉语具备了特有的魅力和功能,这是其它任何语言都翻译不了的。
为了传承和弘扬这一宝贵文化,节目组在经典诗词的选取上也颇有代表性。
比如,讲「惜时」的《明日歌》(王俊凯演唱)。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讲「爱情」的《鹊桥仙·纤云弄巧》(罗家英汪明荃演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讲「友情」的《送别》(沙宝亮演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还有表达个人旷达胸怀的《定风波》(黄绮珊演唱)等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些诗词,不一定都称得上经典中的经典。
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都对当下的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
而这些普世的情感,也更能引起大家的共情,从而穿越时空被当下的国人读懂。
不得不说,节目组是有点取巧的,但是这种取巧也无可厚非。
因为理解和认同一种文化,才是传承和弘扬它的前提。
关键词三:音乐
寂哥刚才说了,诗词是是这档节目的灵魂,是它的「里」。
而它的「表」,则是音乐。
诗词与音乐的联系,由来已久。
《诗经》中大量的内容就是各地的民歌,《汉乐府》本就是为了乐舞演唱而诞生,而宋代的词与元代的散曲、杂剧更是专有曲调配词吟唱。
时至今日,也不乏有音乐人为古诗词谱曲和演唱,为古老的诗词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大家熟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满江红》就是其中的典例。
王菲版《但愿人长久》
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诗词不仅仅是被品鉴的古董。
节目组邀请的明星和素人,对它们进行了个性化的谱曲和编曲,让经典通过今人的创造变得鲜活。
比如谭维维的《墨梅》,在流行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传统戏曲的唱腔。
这种创新民族文化的演绎,恰好暗合了《墨梅》里高洁、不媚俗的中国式气派。
尚雯婕的《木兰诗》,加入了唢呐等乐器的伴奏。
高亢的音色,既符合《木兰诗》中金戈铁马的边塞环境,同时也极具画面感,丰富了歌曲的意境。
当然,节目中最让寂哥感到惊艳的歌曲《苔》,来自于一群平凡的素人——
贵州的乡村教师梁俊,以及他的学生们。
梁俊在贵州乌蒙山区支教了两年多,期间教学生一百多首诗,并未其中的大多数诗谱了曲。
他的学生里,有三分之一是留守儿童,不仅在经济上非常贫穷,在精神上也极度自卑。
梁俊教他们吟唱袁枚的《苔》目的,就是想用这首诗勉励孩子们:无论生在何处,将去往何地,永远不要妄自菲薄。
诚如诗中所写: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梁俊和孩子们在舞台上演绎这首歌时,几乎没有太多的演唱技巧,也没有花哨的编曲。
但恰恰是这种最质朴无瑕的声音,和《苔》要表达的主题一脉相承,也最能打动人心。
这段演唱的视频,也刷爆了网络,一夜间播放量破万。
大概谁也不会想到,袁枚在三百年前创作的这首诗,一个晚上的传播可能会超过它在三百年间传播的总和。
这大概正是《经典咏流传》这档节目所存在的最大意义吧。
当然,就像寂哥开头所说,这档节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点亮红心的设置显得多余,除康震老师以外嘉宾点评的水平不高,甚至有点喧宾夺主。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
尤其对于爱好诗词和音乐的朋友来说,《经典咏流传》仍然值得一看。
最后,寂哥想把这首《苔》送给大家。
愿你在最纯朴的声音中,也能始终如一地坚守,心里那片最纯粹的桃花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