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图片 >> 正文 >> 正文

百鸟朝凤时过境迁,唢呐匠越来越少

来源:唢呐 时间:2024/12/24
白癜风康复成果展 http://nb.ifeng.com/a/20190514/7435821_0.shtml
说实话,在看电影之前,我并不知晓关于吴天明导演的生平,而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对这位已故的中国电影第四代领军导演可以说是肃然起敬。影片不短,人物不多,讲述了一个关于唢呐传承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黄土地----陕西,无双镇水庄的老一代唢呐艺人焦三爷是个外冷内热的老人,看起来严肃古板,实则心怀热血。影片表现了在社会变迁、民心浮躁的年代里,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来说说影片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不知从何说起就索性按出场顺序来吧。游本盛,土庄的一位普通农民,和妻子育有一儿一女,从小就想成为唢呐匠,因为不具天赋所以没有师傅收,由此将这个梦想强行按到了他儿子——天鸣的身上。在焦三爷面前痛斥踢打自己儿子的场面,恰恰是导演通过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视角拔高了观众对于唢呐匠的认识,而影片当中所有角色对于唢呐呈现出两个阵营,一边是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坚守,一边是迫于时过境迁的现实和挣扎,而游本盛这个角色,在影片中经历了“白黑白”的心路历程,我个人认为这是本片很有意思的一个人设。天鸣,游本盛的儿子,一个有股拧劲儿的农村男孩,不算聪明,但很认真很靠谱,对于父亲摔倒时的那一抹眼泪无不叫人疼惜,小演员表现出来的拧劲儿可爱至极,苦练吸水、默默流泪、黯然神伤、喜出望外,在传声大会上迎来了人生巅峰,师傅最终选择了他,那是怎样的荣光与骄傲。长大后的他面对唢呐的渐行渐远,他始终不忘对师傅发过的誓,让人不免多了几分心酸,懂得坚持的孩子没有过上最好的生活,这是现实,却不想去接受。师傅——焦三,那个眉宇间写满坚守的老人,那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的唢呐匠。他能慧眼识人,在聪明的徒弟和执着的徒弟之间选择了后者,他有着属于自己的匠心,对徒弟的严格要求、对唢呐的无比挚爱,他也有让我们敬佩的坚守,相信八百里秦川不能没有唢呐,坚持百鸟朝凤只能给品德最好的人演奏。蓝玉,天鸣的师弟,他聪明,有灵气,会动脑子,在生活方面他绝对是个高手。影片中他吹唢呐时的眉飞色舞、看到小姑娘时的痴傻呆萌都萌化了每个观众的心田。蓝玉的人设跟我们现实生活很多身边的聪明人一样,会打算,会炫技,却也少了几分坚持与执着,这并不是在诟病什么,只是说蓝玉不适合搞艺术这件事儿,或者说不适合匠活,因为匠活注定会无比的寂寞,需要一个守得住寂寞的人去传承。这里要插一句,其实电影中我最喜欢“匠活”二字,一听就觉得特别迷人。唢呐的乐声贯穿影片的始末,我不是音乐科班出身的人,印象中的唢呐却是出现在西北地区红白喜事上的伴奏乐器,当唢呐成为主角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小小的家伙有着如此大的能量,在唢呐匠的手里,它似乎通了人性,有了生命,匠人带进各种悲欢离合。可时过境迁,唢呐匠越来越少,现代话的生活节奏和步伐使得原本受人尊敬的唢呐匠们失去了原有的荣光,那双拿唢呐的手因为机械而残废,用来吹唢呐的嗓子因为粉尘咳嗽不止,就连那个把唢呐吹进骨头缝里人也敌不过病魔,最终远去,也就是戏末,天鸣在师傅的坟前吹响了象征着德行与地位的百鸟朝凤。唢呐声渐行渐远,可是,细想之下,渐渐远去的何止是唢呐,还有我们儿时曾经玩过的皮影戏、秦腔、变脸,还有数不清的技艺匠者们,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丢了他们好可惜。《百鸟朝凤》,也许不能激起我们的荷尔蒙,却能荡起心中久违的感慨与感动。佩服着现在还在坚守的匠人们,我认为年轻人都该醒醒,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具备坚守和传承的精神,需要我们对国粹秉持一份最朴实的文化认同。经典之作看一部少一部了,很庆幸我没有错过,但我也只能止步于痛心,却无法为他们做些什么,所以除了庆幸,回家的路上体会到更多的是低落的无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6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