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百鸟朝凤》,讲述了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和坚定的信仰追求并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
电影全片朴实无华,场景造型各方面贴近生活,借唢呐这一道具表现时代的变更下人们信仰的缺失以及传统文化的流失。导演追求质朴以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的结构传递艺人所具有的匠人精神。而电影主题也鲜明明确: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对传统手艺的继承与传承。
影片清晰深刻的反应所表达的主题以此来展现社会中泛滥存在的忽视传统文化,崇洋媚外的现象是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片中人物游天鸣起初是被迫学习唢呐的,那时唢呐艺人在人们心中是尊贵高大的。长大后的天鸣却因唢呐身份遭到众多方面的压力:活少工资低、拜师礼缺失、娶不到媳妇、洋乐器的冲击。
而一开始对唢呐充满敬重喜欢的父亲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心态意志大大转变,朝夕相伴的师兄们也纷纷打退堂鼓。这让天鸣与焦三爷对唢呐的坚守精神在此刻显得渺小无助。
这也是第四代导引所具有的特点:从凡人小事中去开掘社会和人生的哲理,在此电影中借焦三爷和天鸣两个对唢呐无比热爱但有平凡普通的人物,运用节奏变化和较内敛的镜头手法展现天鸣小时候到长大的时间变化,充分展现传统文化流失同时隐喻在当今社会的大环境下传统文化不被重视,若持续此情况,最后的结局便是消亡。
此外电影中体现的让观众产生内心共鸣的匠人精神和导演对此现象的人文关怀是电影成功的另一因素。
吴天明的电影大都是对一脉相承并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深化现实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在《百鸟朝凤》中深有体现。电影中有三处情节让观众潸然泪下,第一处便是在寿宴上烟花在空中定格的镜头反映出天明鸣内心对唢呐变化的迷茫和内心坚守的疼痛。而吹长号的洋乐队正是这个时代下人们观念对传统手艺的冲击,美女在台上唱歌吸引所有人目光表达年轻人的崇洋媚外和东施效颦的“西化”丑态。
兄弟几人坐的笔直端正吹唢呐,年轻人的“爱洋”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撞,而后几个人扭打在一起的晃动镜头、甩镜头的快速转换看出天鸣内心的愤怒,脚在打斗中踩碎唢呐的特写到最后焦三爷颤抖着手捡起唢呐离开的背影,无疑不给观众心里带来震憾,这也是对唢呐现状的无奈叹息。
第二处是焦三爷在办丧事时,画面整体成冷色调,甚至趋于灰白色的单一色调。哀伤的音效与近景拍摄那些一脸淡漠的人相衬映。两代人对唢呐命运的挣扎,焦三爷吹唢呐血从口中流出,用“杜鹃啼血”来形容无比贴切,对唢呐衰落命运的不甘、生命的坚守、由衷地热爱,这曲《百鸟朝凤》更像是焦三爷灵魂深处的呐喊。
第三处便是一个拉镜头带出焦三爷的坟墓,大远景下失色的山间景物,朦胧的雾气中焦三爷和蔼的笑,这是天鸣主观视角下的焦三爷,也是天鸣内心所想的焦三爷。而后时光倒流转回曾经儿时学习吹唢呐的场景,这是天鸣对焦三爷、唢呐和传统文化的怀念。
全片最后一个镜头又是焦三爷离开的背影但这次所含有的情绪是希望。这也是作者所持有的态度:重视传统文化、弘扬匠人精神,对新一代手艺人的鼓舞,别在出现那些“艺术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现象了。
电影之精应该是在天鸣的几次流泪,第一次拿到唢呐的泪,第一次成为接班人的泪,扶起摔倒的父亲的泪,其实这泪是一种共情心,感性的感同身受是一位艺人的最大天赋,天鸣能做到对唢呐艺术的尊重,才有了焦三爷一样好比梅兰芳蓄须明志的匠人精神,吴天明则完美的把这些情感呈现在银幕上了。
这也是对如今社会现状的警醒,一样多一些“焦三爷”和“天鸣”,少一些盲目的崇洋媚外,学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坚守,别让艺术再“流浪”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