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终于周末啦。轻松点,今天带你们看看一群让我非常感动的后浪。前段时间《后浪》视频疯狂刷屏,年轻人已经和“后浪”划上等号。但也有不少声音在质疑,里面说的真是我们吗?用一支视频,当然不可能简单涵盖所有人的模样。就像下面这位工地小哥,99%后浪的现实人生,并不总是元气满满、时刻光鲜。在他们之中,还有一批特别的年轻人,勇敢地选择了不合流。用自己的力量,真实上演着“把传统的变成现代的,把经典的变成流行的”。说起来,全是我们没听过的梦想,不熟悉的生活。但看到他们努力奔跑的样子,同样很燃啊!下面就是这群后浪,“浪”得与我们完全不一样的故事——在北京工作三年后,杨丽丽决定回到家乡。这个决定,毫不意外地遭到了父母的反对。毕竟在父母看来,你读了二十多年的书,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回乡的年轻人能有什么前途?但杨丽丽毅然坚持自己的决定,选择回去实现一个小小梦想。她永远记得年,在北京某次画展上,第一次看见麦秸秆画作品时,心里那种莫名的悸动。我也很懂这种感觉,人生的奇妙之处或许就在于,它有时候就是会被这种微小的瞬间所改变。那年杨丽丽23岁,第一次萌生了想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一份真正有价值的工作的念头。(杨丽丽麦秸秆画作品《昭君出塞》中的人物)不过,麦秸杆作画的手艺,是国内一项比较冷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道这门手艺的人不多,坚持传承下去的,更是堪称罕见。杨丽丽曾问过自己:“这门手艺真能养活我吗?”答案显然是不乐观的。但她还是去学了,也许是为了当初那份莫名的悸动,也许是为了证明放弃北漂,并不代表向生活投降。能想象到,用麦秸秆画画有多难,多复杂吧?去看她的视频,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的。光技法就包含割、漂、刮、碾、烫、熏、编、绘等,还要历经数百次的反复练习,才能将这门精细的手艺,练至娴熟。一点点练出来的杨丽丽,慢慢成立起工作室、壮大自己事业的同时,也通过精美的麦秸秆画作品,在快手上吸粉无数。现在她火了,也能够养活自己。坚持比成功更难,尤其对年轻人来说,新鲜事物每天都在变换,选择面对一门传统技艺的传承或者创新,往往需要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一切都是与时间的较量。杨丽丽让不少人看到,传承非遗离年轻人其实并不遥远,它也可以成为一种流行的兴趣爱好,一个有憧憬有价值的职业选择。细水长流的非遗领域里,没有前浪后浪的说法。它千百年的历史里,离不开每一朵“浪花”。像杨丽丽这样的还有很多,不少传承者的抉择都天然带有一份使命感,它来自非遗与传承者的互相选择。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孙艳玲,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6岁起,她便跟随姥姥学习满绣靺鞨绣。诞生于年前的渤海靺鞨绣,用针和柞蚕丝钩织出油画般栩栩如生的图卷,美得独此一家。针与丝的往来穿梭间,更编织出了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遗产。(孙艳玲发布在快手账号上的靺鞨绣作品)为给渤海靺鞨绣注入新的活力,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孙艳玲特地开通了快手帐号。用直播和短视频的形式,记录着渤海靺鞨绣的美与生动。如今,她已经通过快手让十几万人认识了渤海靺鞨绣这门美感与年岁共存的艺术,并培养了两三万名靺鞨绣传承人,为古老技艺带来新生机。另一位,在快手上吹唢呐的张喜林。他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早就听说陕北的唢呐文化历史悠久。高亢激昂的唢呐声,数百年回荡在陕北高原的沟沟壑壑之中,早已内化为陕北文化的一种标志,同样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喜林的父亲是县里的唢呐手,一辈子都在吹唢呐。他从小耳濡目染,12岁便开始学习,吹到如今已经23年,他几乎掌握了陕北唢呐的所有技巧,甚至结合地方乐器做了不少创新。不过唢呐作为一种地方文化,在电影《百鸟朝凤》上映前,一直很难进入大众视野。也正是《百鸟朝凤》让张喜林看到了影像传播的力量,他开始在快手上纪录自己的唢呐演奏。这次尝试,让陕北唢呐文化在互联网时代迎来新的流传契机。如今,张喜林的快手账号因一支支曲调激越昂扬且演奏纯熟精湛的视频,收获了10多万的粉丝。网红们纷纷寻求流量变现的当下,张喜林却说:“我用快手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更多人听见咱陕北唢呐独特的味儿”。当然,并非所有非遗传承人都带着使命感的光环,有些人仅仅是为了生活。而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技艺,或多或少又会让他们产生一种信念感——只要好好地将手艺传承下去,就能带来逆转人生的力量。比如说,传承糖画手艺多年的魏生国,起初选择这门手艺,是为了还债。十多年前,魏生国生意失败,为了偿还所欠的债务,他捡起了多年前学过的糖画手艺。近十年间,他一直拉着小板车风里雨里地跑庙会,日子虽然辛苦,但也算劳有所得。偶然的一次机会,他听说了快手这个平台,赶了趟时髦,便开始将自己做糖画的视频,上传上去。这些有意思又充满童年回忆的视频,渐渐吸引到一些年轻的粉丝。而向来“宠粉”的魏生国,所做糖画也在传统样式的基础上,慢慢增添了一些流行元素。还真有点国潮内味。短短几年,魏生国还清债务的同时,也积攒了几十万的粉丝,通过快手,他还在全国各地收了多个徒弟。传承非遗是一条漫长而幽寂的路,没有了生活的压力,让更多的人看到糖画的魅力,已变成支撑魏生国走在这条路上的坚定信念。每位传承人都是守光者,他们默默地涤荡着糟腻,进行着创新,以奉引那缕穿越千年的微光。多少守光者都是以一颗虔诚细致的心,传承着渐渐被人遗忘的技艺。近几年,久经沉寂的非遗技艺和其延伸出的匠心精神,终于借着互联网再度进入了年轻一代的眼帘。从早年周杰伦的歌,就唱出了蕴藏着的穿越千年的秘密——《兰亭序》里唱的中国书法、《双截棍》里唱的少林功夫、《本草纲目》里唱的中药炮制技术、《青花瓷》里唱的制瓷技术;到前几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里显现的几近失传的修缮技法;再到近来《延禧攻略》、《鬓边不是海棠红》等热播剧中所出现的刺绣工艺和戏曲艺术。不少曾经“藏于深闺无人知”的传统技艺,如今都成了国风网红,彰显着岁月沉淀出的韵味与美感。大家对于“非遗”的了解,可能还停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供的定义上,以为只有收藏于博物馆中的奇珍异宝,才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不不。那些姥姥爱听的京剧戏曲、爷爷爱吃的大花饽饽、逛庙会爱买的糖画糖人、节日里爱看的舞狮表演等等,都是非遗文化。它们一直于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又热烈张扬地存在着。根据快手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快手,平均每3秒就有1条非遗视频产生并被传播。多么令人开心且欣慰的数据。唢呐、刺绣、麦秸秆画、糖画、戏曲等技艺,以短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不光符合我们当下获取信息的习惯,更将这些非遗技艺中最本真的部分,进行了精缩化地直观展示。让更多人体味到千百年来,世世代代传承者融注于其中的情感和风骨。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无论是非遗传承的脉络纤毫毕现于其中的一部部纪录片,还是快手上千千万万普通人用短视频所拍摄的非遗的光影流转。他们都用记录的形式,守护着千年之光。时代从来都是流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每一朵汇于其中的浪花。我们的一次次观看,一次次转发,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延续它的力量。加油啊。编辑/不歪歪视觉/傲昔图片来源于网络
坚持比努力更可怕
点个「在看」
希望我们也能敢浪,敢坚持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html
上一篇文章: 撒贝宁,比ldquo人间唢呐rdq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