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发展 >> 正文 >> 正文

百鸟朝凤坚守工匠信念传承民俗文化

来源:唢呐 时间:2024/12/24
白癜风患者爱心工程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a1oelip.html

20世纪80年代,无双镇,中国民间传统乐器唢呐鼎盛发展。少年游天鸣拜焦家班班主焦三爷为师,最终传承了大师衣钵,接过已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唢呐班,组建游家班。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西洋铜管乐器传播到了无双镇,于是,从前坐在太师椅上吹奏唢呐的匠人受到冷遇。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到来,不堪生活压力的唢呐匠纷纷外出打工谋生。最后,焦三爷去世,唢呐技艺几近失传,唯有游天鸣一人悲凉地为师父独奏“百鸟朝凤”,坚守誓愿。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才能拼着命把唢呐传承下去”、“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唢呐艺人坚守的就是那种韧劲和执着精神。游天鸣的二师兄打算外出打工,焦三爷将其行李包中的衣服一件件扔到地上,把他踹倒在地,并亲自带领游家班中所剩无几的成员奔丧吹奏。当年迈的焦三爷深情而专注地为已故的窦村长高奏起悠长悦耳的“百鸟朝凤”时,我感受到了老一辈唢呐匠对唢呐艺术的无比热爱之情和对民俗文化的誓死坚守精神。在焦三爷心中,唢呐重于生命,唢呐是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传承了两三百年的唢呐技艺是匠人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一代代唢呐人的骄傲。当焦三爷口吐鲜血对众徒弟大呼“我死不了”、“来呀”时,我深刻领略了老一辈唢呐艺人置死亡于度外、视艺术为生命的高贵传统美德。当焦三爷看到游天鸣奋力吹奏“百鸟朝凤”时,他欣慰地笑了,因为他看到了新一代唢呐匠人已走向成熟、已能肩负起传承唢呐技艺的历史重任,他放心了。“我卖牛,不是为了治病,是想为你置办一套新家伙”,焦三爷临终仍念念不忘唢呐技艺的传承,并期许游天鸣坚守唢呐人的精神:“你该把游家班再撑起来,无双镇不能没有唢呐。”当县文化局工作人员找上门来,要把唢呐这一民俗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焦三爷叫游天鸣赶紧答应下来。或许,一代唢呐大师看到了唢呐的未来。

其实,《百鸟朝凤》讲述的不仅仅是唢呐匠的故事,“唢呐匠”游天鸣也是导演吴天明的真实写照。吴天明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被誉为第五代导演的“教父”。《百鸟朝凤》完成于年,但由于资金不足而被搁置,之后,吴天明因病逝世。“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