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还在老家长胖过年的老妹儿,朋友圈里突然涌出一波自来水。他们都在向我安利一档新节目——《经典咏流传》。对此,我露出王之蔑视,还用他们说,我早就陪我爷爷看了。一直以来,老妹儿都把爸妈、爷爷奶奶看的节目当做土掉渣的老古董,但自从央视爸爸变了之后,我已经不知道被打了多少次脸了。没错,这次的《经典咏流传》,又是央视出品。还记得去年春节刷屏的《中国诗词大会》吗?和诗词大会一样,这节目也把目光聚焦在了诗词上。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把这些诗词,唱出来了。背诗我会,但诗要怎么唱?咱们先来听一首熟悉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怕你们忘了,诗的原文老妹儿也一并奉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开口跪有没有?演绎这首歌的胡德夫老先生,没有直接唱词,而是先加入了一段悠扬的古调。简单的钢琴伴奏,幽远的嗓音,瞬间营造出一种感怀、哀愁的意境,闭上眼聆听,脑海中仿佛还能浮现出一人独立,感怀思念的画面。感染力一流!这种以原诗词做歌词,为之谱写新曲的形式,就是《经典咏流传》节目以诗做曲的基本模式。听起来新鲜,但实际上,这种做法只能算是传承,不完全算创新。古代的诗歌词曲,有一大半本来就是用来唱的。早在秦朝,就已经建立了专门的乐府,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而宋代的词,元代的曲,也几乎都可以入歌。我们熟悉的词牌名、曲牌名,本身就是音乐谱式。甚至词还有专门的宫调:七音十二律。比如我们熟悉的北宋词人柳永,他的“走红”,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他的词颇受歌妓青睐,才被传唱开来的。而上面提到的,胡德夫演唱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时,前后吟唱的部分,也不是新曲,而是台湾地区流传已久的古调《来甦(su)》。调子古朴厚重、韵味悠长,不禁让人遐思,要是古代人来唱诗,大概就与此相似吧?千百年后,再次唱诗,毫无疑问是一次对经典的传承和回溯了。但光有传承是不够的。十点君和老妹儿之前安利其他文化节目的时候就说过,传统文化难以传播的一大原因,就是对现代人来说,这些文化有点晦涩难懂。比如前面提到的古调,听着好听,但能唱出来的有几人?传统文化要想传播,甚至变成大众文化,就必须再进一步——通俗化。让离我们很远的这些古文化,变成咱们老百姓都能理解,都能传扬的现代文化。让人欣慰的是,这一点,这节目也做到了。它用现代的歌唱方式演绎古代诗词。比如,摇滚版《将进酒》。不过,比起演唱这首诗的嘉宾,那位在舞台上只即兴唱了一两句的中科院博导对这首诗的演绎,更让老妹儿惊艳。我忍不住找来了他的弹唱完整版,听完你会发现,有些诗词,果然是要用唱的才够味。撕裂的嗓音、激昂的演唱,与李太白诗里的洒脱豪放相得益彰,听完就一个字——燃!05:38除此外,还有rap版《三字经》、英文版《登鹳雀楼》、民谣版《声律启蒙》……每首歌听完,老妹儿都是目瞪口呆脸。想不到还有这种操作?!好听又洗脑,一遍听完居然已经能跟着哼哼了,如果我们上学的时候,诗词都是用唱的,高考古诗文填空怎么会扣那么多分嘛!但对古诗词进行现代化改编,还有一点让人担心,就怕诗词被改得不伦不类。而这节目,能看得出来,在改编之外也在尽可能的保持原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比如,在乐器的选择上,有一多半都是传统乐器。琵琶古筝什么的出场频率不要太高,更让人震惊的是,它居然把编钟都搬上台了!中华古风歌,让你一次听个够。除此外,不管是加词还是重新解构诗词编曲,它也尽量保证原诗传达的思想、意境不变。比如对原诗改编最大的《木兰诗》,虽然诗词全拆开了,但仍然最大程度的还原了诗里木兰替父从军的大孝和战场杀敌的英武。不仅在音乐里加入了民族大鼓、唢呐、古筝古琴,还加入了豫剧经典《花木兰》的一段。通俗与民族风味,一样都不差。只听歌,老妹儿都仿佛跟着花木兰上战场走了一遭。但传承也好,改编也罢,这些创新,说句实话,都还只停留在“形”上。真正能让人被触动的,其实是这些诗词的“内心”,是文字背后的情和故事。而对这一块的呈现,这节目耍了个“小心机”。除了现场嘉宾的解读之外,每一首诗词的演唱者,都是能与这首诗词产生共情的人。它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我们体味千年前诗中的情感。比如对一首只有4句的小诗《苔》的演唱,不仅感动了现场的所有观众,也在一夜间刷爆了朋友圈。这首诗的主唱有两位,一位是曾到贵州山区支教的梁老师,一位是他的学生小梁。他们唱的诗《苔》,是清代诗人袁枚所作,不出名,很简单,却足够有力量。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咱们白话的翻译就是:即使生长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也仍然欢乐的绽放;即使花朵只有米粒般大小,也要像牡丹一般开放。这里的苔,是袁枚诗里那棵坚韧的植物,又是不是成长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即使没有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即使环境艰苦,也在努力的生活,努力地绽放出自己的光彩。整首歌,没有复杂的编曲,就是梁老师弹着吉他,带着小梁轻轻地吟唱。是唱给现场的所有观众,更是唱给心里那个渴望盛开的自己。更让人感动的是,这首诗的弹唱,不完全是节目组的编曲,而是梁老师自己自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贵州支教的时候,他就常常将诗词编成简单的歌曲,带着孩子们一边唱一边学。梁老师曾问小梁,还记不记得自己教他们这首诗的原因。小梁说:“因为要让我们像牡丹一样,勇敢的开放”。我们感动于像苔一样勇敢开放的孩子们,也感恩于有梁老师这样让他们敢做牡丹的好老师。除此外,其他诗歌的演绎,也交给了最适合它的人。比如让星途坎坷,曾经沉寂多年的歌手黄绮珊来演绎苏轼《定风波》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和洒脱。请来了汪明荃和罗家英这对等待了21年,经历过数次癌症,到60岁才终成眷侣的爱侣。让他们来演绎著名的情诗《鹊桥仙·纤云弄巧》,那时才真的懂了何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们夫妇二人深情对望的时候,老妹儿第一次觉得诗歌美到语言都无法形容。有情、有品、有感动、有传承,这样的节目,再来几个我也看!不过……如果嘉宾们点评的时候少流点眼泪,多讲点干货,就更好了~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想看的,腾讯视频有。走之前,记得点下方大拇指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