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以唢呐作为故事主题,唢呐是八百里秦川红白事一定会出现的一种乐器,形式可以是四台也可以是八台,但是无论是哪一种都会让喜事氛围变得热闹起来,让白事办得体体面面。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不管是红事还是白事,总是少不了唢呐的身影,也正因为如此,唢呐的传承人在那时也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他们的心中,唢呐就是需要用一生去坚守的东西,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信仰。
故事的主要核心在于描述唢呐的传承,电影阵容朴素,情节简单却又引人深思,让人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之艰难嘘唏不已。
老一辈的唢呐传承人焦师傅手底下带领了一群手艺人,其中两位年轻人,一个叫游天鸣,一个叫蓝玉。唢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传统在现代工艺的冲击下变得难以延续,为了更好地传承唢呐工艺,焦师傅在弟子中精心挑选出了游天鸣,他认为游天鸣的天分更高、悟性更好,是传承班主的位置的最佳人选。
作为师弟的蓝玉对师傅的安排十分不满,他怨恨师傅,决定离开。天鸣的父亲当年费尽心思把天鸣送到了焦师傅的手上,如今天鸣成了焦师傅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最适合做班主的人,想到这里心中倍感欣慰。
作为班主的接班人,天鸣需要学习唢呐的最高规格的独奏曲——百鸟朝凤。这首曲子是专门为德行高尚之人的丧礼所准备的,学完了这首曲子也意味着游天鸣可以坐上班主的位置了。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时代的变迁,唢呐被打上了“土”的标签,在西方乐器的冲击下,游天鸣的唢呐班子不再有昔日的好光景,父亲骂他不懂变通,为何非要守着那唢呐不肯改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蓝玉,则在离开之后就很少接触唢呐,而是选择进厂。
病重的焦师傅见此状十分焦急,他四处奔走希望唢呐能够被传承下去,游天鸣也不敢忘记自己对师傅发过的誓。在焦师傅知道游家班的活几乎全被洋家班抢走的时候,退隐已久的他只好带着游天鸣一个个把原来的徒弟劝回。
在窦村长的葬礼上,因为天鸣病了,焦师傅负责主吹《百鸟朝凤》,却没想到在吹奏的过程中,焦师傅的血从唢呐中流了出来,这一幕的定格,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感人肺腑。唢呐终究交到天鸣手中,焦师傅则用力地打鼓,场面一度震撼观众。
演出结束,天鸣带着师傅去做了检查,肺癌晚期,临终前还把牛卖了,只为给游家班添置新的乐器,重振旗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局长来到这里,想凑齐游家班吹唢呐做录像,却遭遇种种意外无法凑齐,进城打工的、无法再吹的,最终,天鸣一人为师傅独奏《百鸟朝凤》。
这是一部实打实的好片子。一方水土一方人,民间艺术文化魂。看完《百鸟朝凤》我想说:在中华的大地上,有着许许多多的焦师傅和游天鸣,是他们的坚守与付出让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被延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我们会在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寻找到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