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代,翻天覆地,这年月,再寻不到那些走街串巷的匠人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关于唢呐的故事。焦三爷是无双镇的老一代唢呐匠人,技艺过人,年幼的少年游天鸣遵照其父亲的要求而前来拜焦三爷为师,学习唢呐技艺。天鸣和他父亲故事围绕年幼天鸣展开,从艰难拜师到艰苦学艺,焦三爷刚开始拒收小天鸣为徒,到最后喜爱上这个徒弟;小天鸣被父亲逼着学艺的抵触,到之后因为各种情节而转变对吹唢呐的态度,主动学艺;天鸣父亲在坚决让天鸣学吹唢呐的态度背后,那让人动容的期许。每个人物的情感线都相当充盈,剧情平静却毫不枯燥,充满张力且极具灵气,不仅勾画出了那个年代的特性,甚至让人对唢呐产生崇敬。当然从这里也能看出那个时代的诟病,那无所不在的高位父权,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天鸣父亲因为自己幼时没能学习唢呐而把自己的这份心愿强加在天鸣身上,还有为了学习唢呐而无法或可以放弃接受教育的下一代,不过,或许那个八零年代的陕北农村,所有的人都是这个样子。天鸣和蓝玉长大后的天鸣(左一)邀请唢呐匠前来演奏的礼仪和礼节是十分繁杂和隆重的,特别是请求唢呐匠演奏百鸟朝凤时更是如此。焦三爷,天鸣,蓝玉焦三爷身为焦家班的班主、百鸟朝凤的领奏,在村里镇上都受人敬仰,并且焦三爷很享受对唢呐匠的这种礼仪,很享受这种受人敬仰的感觉,这种唢呐带给他的百人之上的优越感。他怀念的,除了手中的传统民间技艺,我相信自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唢呐匠享受的这种排场,说白了,这就是早期社会的封建礼制。没有表演,只有陈述;没有戏剧,只有生活。一切似乎自然而然的就发生了,在四季的轮转交互之中,在日月的天光变换之下,唢呐的一声鸣响穿透层层叠叠交融的历史,绕梁三日终究化作浅吟低唱,渐渐没了声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