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
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
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丹棱唢呐
丹棱唢呐集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经济性为一体,雅俗共赏,既是文化遗产,又是新兴的文化产业。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丹棱唢呐的传承发展都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见证了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丹棱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唢呐)
杨家文老师
为我们讲述唢呐的前世今生
杨家文老师正在发哨片
“丹棱唢呐至今,历经了一百六十多年六代传承人的艰辛努力。”杨家文说,人们以唢呐这种民间乐器为表演手段,以农村婚丧嫁娶、乔迁生辰、节日庆典为表演平台,以吹奏民间曲牌为表演形式,展现农闲时节人们休闲生活的一种传统文化。而丹棱唢呐曲牌以川剧韵律为基础,分为《节节高》《接送调》《公堂曲》三大类共多首曲牌,分别在不同场合、不同时段演奏,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杨家文将哨子放入温水(俗称“发哨子”)后,随手拿起唢呐,吹奏一首明快的红事曲调。一时兴起,他拿出唢呐取出曲目,在大小唢呐间转换,一时欢快轻盈,一时低沉温婉,让人耳目一新。杨家文老师现场吹唢呐杨家文说,一般唢呐分5个固件,唢呐碗、唢呐杆、唢呐芯、气盘、哨片。大小唢呐指法和吹法一样,只有高音和音色的不同。“唢呐越小越难吹,越大越轻松。”杨家文表示,一般吹唢呐都是多人合作,有高、低音之分,高音唢呐适合红事,低音唢呐适合白事。
杨家文老师展示唢呐固件并介绍功能
丹棱唢呐有很多基本特征。在婚丧嫁娶场合表演时,一般以5—6人为一个唢呐班进行演奏,一正一副两个唢呐手或一正两副三个唢呐手吹奏,2—3人以锣、鼓、镲、铛等打击乐配合,声音洪亮,场面热闹,称为大吹打;有时以一只小唢呐吹奏,两把胡琴一只笛子伴奏,用铛、镲、勾锣、梆子等打击乐配合,旋律悠扬,节奏轻快,称为小吹打。遇节日、庆典场合表演时,常常以几十上百甚至上千名唢呐手集体吹奏,用大罗、大钹、震天鼓等众多打击乐配合,或集体演奏,或编队巡游,场面气势恢宏,声应四面八方。
随着城市文明的逐步渗入,丹棱唢呐渐渐失去了农村市场,第六代传人急剧减少,丹棱唢呐面临失传的危险。丹棱县为了弘扬传统民间文化,做了大量工作,使丹棱民间唢呐这一优秀的民间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发展。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杨家文也身体力行推广非遗。节假日,他会下乡吹唢呐,宣传推广唢呐文化,他觉得唢呐的根始终在农村,要服务好群众,才有唢呐传承的土壤。
来源:丹棱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编辑:彭蓓雨
审核:宿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