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优势 >> 正文 >> 正文

百城百艺非遗名录白族吹吹腔吹响民族传统戏

来源:唢呐 时间:2024/10/12

“吹吹腔”又名吹腔,俗称“唢呐戏”,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传统的戏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据老艺人回忆,能数出的剧目达三百余本。白族戏剧家杨明年著文指出,源起于“弋阳腔”中的“罗罗腔”,随明初屯垦军民带来,并在大理地区生根开花得到发扬。

黄兴能摄

作为一种古老的白族民间剧种,吹吹腔有古装戏和现代戏之分,行当分工非常细致,生旦净丑齐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谱,步法与唢呐旋律相适应,舞蹈性强。吹吹腔以唱、吹为主,吹又以唢呐为主要器乐吹奏过门,故又称“唢呐戏”。每唱四句为一段,唱词格式为“三七一五”,即前三句为七字,第四句为五字。第一句为起板,二三句为中板,四句为落板,其间以唢呐间奏,击乐配之。吹吹腔以上引、咏诗、作对、表白、做功为基础,有一吹、二唱、三敲打的说法。唱腔则有九板十三腔,唱词和对白一般都用白语,特别吸引人的是杂戏“一字腔”,属自编自演,语言通俗诙谐,十分贴近生活,在唱腔音乐上除传统唱腔外,还加上白族的山歌小调,显得生动有趣。

云龙白族吹吹腔艺术是一种较为古老的民族剧种,“行当分工相当细致,生、旦、净、丑俱全”,讲究“手、眼、身、法、步”,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和身段谱,有许多严格法则。据史书记载,吹吹腔的发展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古代文化中的一个古老民族剧种。白族吹吹腔在明清时期比较盛行,由于历史的原因,白族吹吹腔退守到了交通不便的山区,因此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吹吹腔的完整风貌。

黄兴能摄

白族吹吹腔至今仍然是云龙县白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剧种,在云龙所有流行吹吹腔的地区,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嫁娶,起房竖柱都常演吹吹腔。目前全县还有大达吹吹腔剧团、三七业余吹吹腔剧团等九个业余剧团,他们为传承和弘扬白族吹吹腔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年5月24日,白族吹吹腔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责编:杨晓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64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