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走进六枝特区月亮河乡补雨村,一排排布依民居错落有致,一条条石板路干净整洁,一张张笑脸满面春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步一景,俯仰皆画境……
在一家名为“虹杨民族服装加工厂”的工作室内,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布依族服饰,补雨村村民正在为游客讲解民族服饰制作工艺,教游客如何亲手制作民族手工艺品……这个文创加工厂,如今已成为补雨村的“网红景点”,也是许多六枝特区市民周末亲子游的热门目的地。
补雨村村支书王应程介绍:“虹杨民族服装加工厂每年盈利万,带动本村15位‘绣娘’就地就业。”
补雨村有10个村民组,共有户人,年获批为“六盘水市特色田园乡村振兴示范点”。近年来,补雨村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结合村情实际,制定基础强村、产业富村、文化兴村、旅游活村“四轮驱动”发展思路,筑牢基层基础,加大环境整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兼具的美丽乡村。
行至村中,一阵阵高亢、嘹亮、欢快的唢呐声吸引了游人。“村里组织了多支文化活动队伍,包括歌舞队、唢呐队等,利用文艺队伍来宣传党的政策,同时也利用宣传政策的契机传承和发扬布依文化。”吹唢呐的王明达说,“现在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我自己经营得有渔塘和猕猴桃,年收入在10万余元。而且村里环境大变样,出门就是小公园,舒服得很。”
年,补雨村争取财政资金万元,完成污水治理、脏乱差治理、文体场所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补雨村的建设主要以田园乡村建设为主题,利用产业、旅游优势资源,传承布依族文化传统技艺,集观光、体验、销售为一体发展古法酿酒技艺、织布染布、石碾米、猕猴桃、茶叶、蜂糖李等产业,注入传统文化、提升品牌价值,打造民族特色村寨。
补雨村过去缺乏产业支撑,可持续发展后劲和活力不足,尽管有着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但无法转化为发展优势。如何才能实现突围,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补雨村给出的答案是: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走出一条以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蝶变之路。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补雨村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这是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在文旅深度融合中促进乡村振兴‘开花结果’。”月亮河乡副乡长杨苏说。
目前,补雨村产业已形成规模。全村主要产业有水稻、猕猴桃、蜂糖李、茶叶等。近两年,补雨村新增猕猴桃种植超过15亩及以上的专业户31户、养猪超过20头的专业户10户,并形成“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
“现在来到补雨村,既能领略到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又能品尝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感受多姿多彩的布依民俗文化,体验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农家民宿……”游客李军说。
文旅融合生态链的成熟,为乡村振兴打牢了基础,补雨村先后被授予“全省文明村”“省级生态村”等称号,步入了发展“快车道”,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如今,补雨村正以文化为魂,不断拓宽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罗 琴 令狐荣骏)
来源:中国六盘水网——六盘水日报
扫码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