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图片 >> 正文 >> 正文

百鸟朝凤悲悯和凄凉的背后是唢呐匠一步

来源:唢呐 时间:2022/8/11

最近闲来无事,重新看了一遍《百鸟朝凤》。

第一次看是在大学,当时被影片所表达的那份情怀和哀愁深深的触动了。如今再一次的观看却有了许多新的感悟。

《百鸟朝凤》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黄河岸边的唢呐匠人焦三爷,收了游天鸣、蓝玉两个小徒弟。他们一同生活一起学习唢呐技艺,最终焦三爷通过“传音”仪式将唢呐匠的看家本领“百鸟朝凤”传给了游天鸣。

随着改革开放,新的潮流文化的不断涌入,乐队也取代了唢呐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地位。唢呐匠人纷纷转行去大城市谋求生路,只留天鸣一人独自坚守。

在影片中导演通过简单的人物刻画营造出善良淳朴的环境和氛围,但其中复杂的人物依附关系却又不断的“冲击”着他营造出来的这种氛围。最后借用外来文化的冲击,唢呐衰败,诉说着心中的不甘和无奈。

影片节奏缓慢并且充满了对传统技艺的悲悯和同情,但在我看来造成这种悲悯现状并的非来自新潮文化的冲击,而是唢呐匠人一步一步自我局限所造就而成的悲剧。

焦三爷这一生啊,可谓是“兴也唢呐亡也唢呐”

他成长与那个唢呐兴盛且地位颇高的旧社会,又是焦家班的班主,技艺精湛,徒弟众多。所以他的身上带有浓厚的旧时代色彩。

比如:

在那个已经解放并且人人平等的年代,焦三爷家里还保留着女性给男性洗脚的传统;徒弟要在师父家里吃住并且帮忙干农活;考量徒弟是否合格的标准是“人品”大于“技艺”;喜欢一个蓝玉就把天鸣晾在一边,并让天鸣产生差距感,以此来考验天鸣的从艺之心是否坚定。

唢呐地位大不如前的时候告诉天鸣:“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得,是吹给自己听的”;得知游家班难以维系之后急冲冲的跑到天鸣的家里指责他,忘记了当初的誓言;看到二徒弟放弃唢呐之后,毫不留情的将他踹倒在地;为老村长演奏“百鸟朝凤”时就算口吐鲜血,也绝不松口,要坚持到底。

导演通过相对简单直接的故事线,刻画了一个性格色彩鲜明但又在“生存”和“情怀”之间充满了矛盾的焦三爷。

一方面唢呐给了他丰厚的物质回报和特殊的社会地位,以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片,千感万谢。

从这个层面来讲唢呐就只是焦家班众人的谋生工具,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吹奏唢呐完全可以养活家人,这个阶段完全看不出“情怀”的体现。

另一方面时代发生变化,唢呐匠地位大不如前,靠吹奏唢呐已经难以生存,焦三爷为了能够让唢呐继续传承下去,他又希望唢呐只是个单纯的乐器,是充满情怀的,甚至是可以放弃生命的。

“生存”与“情怀”之间难以分割的矛盾裹挟着焦三爷,也使他成为了这部影片中唯一一个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的人。

可却他沉溺于这种矛盾之中难以自拔,完全忘记了自己作为“百鸟朝凤”传承人的责任。他的责任不仅仅只是找到一个合适的人把这项技能传授给他,而他更需要做的是与天鸣一起将唢呐弘扬光大。

可焦三爷并没有这么做,他低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冲击,也高估了唢呐在当地人心里的位置。

他在孝子贤孙的千感万谢中迷失了自己,没有在最合适的时间做出改变和创新,最终也因为唢呐的衰败气急攻心,丧失了生命。

唢呐其实在焦三爷的手里就已经走向了衰败,只不过察觉出了而已,这也是他临死前告诉天鸣自己不配享受“百鸟朝凤”的原因。

新旧文化的碰撞,导演讽刺了西洋乐队也讽刺了唢呐

导演以唢呐的兴衰为骨,以唢呐匠的境地为血肉,以人物命运与唢呐的兴衰交缠融汇贯穿整部电影。

既然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那就一定逃不脱改革开放的冲击,也正是这种冲击迎来了整部电影的高潮。

“这个月无双镇死了十几个人,还有七八家办喜事,请的全是洋乐队,没有一家来请唢呐”。

好不容易雷家有老人过寿请了唢呐,却被西洋乐队抢了风头,主角也因为和西洋乐队叫板而挨了打。

天鸣身上的伤有多重,唢呐的境地就有多惨。导演心里也似乎认定了唢呐的衰败与西洋乐队有着脱不了的关系。

于是他便用了带有讽刺和低俗意味的镜头语言来展示西洋乐队的登场。当豹纹女主唱“搔首弄姿”的出现时,镜头也从全景转换为特写,镜头里记录着女主唱不停摇摆的臀部和口水快要流出来的猥琐男青年。

为了进一步丰富这种低俗意味,导演又从女主唱的正面将镜头缓缓摇下,最终定格于她的大腿根部。

这一系列镜头背后的含义不言而喻。

可这极具讽刺意味的情节背后还有一层更加讽刺的现实。

那就是在焦三爷、天明等人的心里,唢呐被西洋乐队取代是时代的变化,是人心的变化、是社会的变化。唢呐没有做错,是黄河岸边不再需要唢呐了,而不是唢呐主动抛弃了黄河岸边。

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不进则退”这四个字用来形容唢呐匠的境遇在合适不过了。可天鸣看不透,焦三爷更看不透,他只会大喊:“没规矩了,没规矩了”;转过头来又安慰自己又安慰天鸣:“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

这不是豁达,也不是认命更不是情怀,是逃避。

但更讽刺是天鸣前往西安寻找众师兄帮忙,他和蓝玉几人在城墙上闲逛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吹唢呐卖艺的老人,天鸣看着这老人,心里无限悲凉,仿佛老人的境遇就是自己的未来。

可游天鸣是一个年轻气壮的小伙子,有着高超的唢呐技艺和大把的青春年华,他有足够的时间去适应,去改变唢呐的生存环境。但现在他却在城墙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看到了唢呐的未来。

这还不讽刺?

看不清唢呐衰败的真实原因,所以悲剧早已注定

故事越往后走,导演和编剧似乎更加认定了唢呐衰败的罪魁祸首就是西洋乐队的冲击。

那我们不妨把目光移回到影片的开始,看看唢呐衰败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复杂的人物依附关系限定了唢呐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黄河岸边的唢呐匠,一代只有一位有资格学习“百鸟朝凤”,这种设定极具传统观念,也像极了那些“传男不传女”的世俗约定。

可这个规定传到焦三爷手里的时候已经与社会现状产生了偏差,而焦三爷之所以坚持这样做的原因,也仅仅是为了稳定和维护一种“复杂的人物依附关系”。而这种人物依附关系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比如:

天鸣拜师学艺,他父亲张口就说自己的土庄村长介绍来的,土庄村长是自己的堂哥;再比如天鸣拜师学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这门技艺,和众师兄一样,依附焦三爷的关系挣钱养家;焦三爷传音,焦家班改为游家班,传承的不仅仅是“百鸟朝凤”,更是这种人物依附关系,因为焦三爷老了,他必须要寻找一个新的接班人来维护这种关系。

这种依附关系,对于一项传统技艺的发展是具有致命打击的。

黄土地上依赖唢呐的人众多,能吹唢呐的人很多,可会吹“百鸟朝凤”的人只有两个,所以它无法广泛的传播;到最后整个无双镇只有游天鸣一人坚持吹奏唢呐,无人跟他探讨唢呐的发展,也无人和他交流唢呐的技艺,唢呐的深度完全取决于天鸣的人生阅历。

更通俗的讲,整个无双镇如果还有人能够靠演奏唢呐而挣钱,那就只要游天鸣一人。对于一项传统技艺而言,掌握的人越少越珍贵,但也越容易失传。

这便是唢呐走向衰败的第一个原因。

二、只有传承没有创新的传统技艺,毫无生命力

如果说人物依附关系限定了唢呐的发展,那么身为传承人和弘扬人的焦三爷和天鸣的固步自封,“吞噬”了唢呐强大的生命力。

当时代发生变化、当人们不再当众行接师礼、当唢呐匠不再受人尊敬,焦三爷想到的第一件事却是唢呐匠辉煌的过往。

“以前出活的时候,唢呐匠坐在太师椅上,孝子贤孙跪倒一大片,千感万谢。可如今谁还他娘的把咱们唢呐匠当一回事”,他愤怒、但也无奈”。

可作为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人,想到的第一件事情不应该是如何面对和解决当前的危机吗?

很可惜,他们除了哀叹并未作出任何改变。

故事虽然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但“创新”这一词也应该早已出现。可影片中丝毫没有提到这一词,我想大概是导演为了让电影中的悲剧色彩更加浓厚和沉重吧。

我们都知道,创新是引领事物发展的第一动力,没有创新的也就意味着毫无发展,所以唢呐在黄河岸边逐渐消亡是早已注定的事实。

影片的最后焦三爷走了,他带着欣慰走了,黄河岸边的唢呐没有绝迹,天鸣还在坚持。

影片的故事讲完了,可唢呐的故事还没有,唢呐最终的命运走向如何,导演没有说。

也许导演自己也不知道唢呐的未来在哪里,也许导演不忍心看着这一技艺真正的消亡。可它毕竟是一部电影,需要反映社会现实,更需要给人们带来思考。

在我心里《百鸟朝凤》是一部好的电影,但它却无法成为一部经典电影,因为它有着很多的漏洞和遗憾。它本可以像《海上钢琴师》一样纯粹,让命运与钢琴交织缠绕;又或者像《闪光少女》一样,让传统乐器重放光彩;可导演并未如此选择。

唢呐就只是黄河岸边的丧葬工具,既没有办法纯粹,也没有办法肆意生长。所以它充满了遗憾和局限。

很明显我无法认同吴天明导演所传达的所有理念,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观。

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他的尊敬,对传统技艺的尊敬,对传统文化守护人的尊敬,但我总希望它们能够更好一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