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用药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816/5629059.html乐乐腔俗称“家戏”“土戏”“闹戏”“乐戏”,是山西省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在浮山、襄汾、曲沃一带保留着一种习俗,每年从腊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要组织戏班唱大戏,这种戏因为具有“喜闹”的特点,当地人就给它取名为“乐乐腔”。乐乐腔历史悠久,起初由民歌、器乐结合地摊说唱,明朝末年逐渐形成较为完备的独立剧种,清末民初发展至鼎盛阶段,后因灾荒等原因日渐衰落。代表性剧目有《五福捧寿》《双拜寿》《拐骡子》《张公赶驴》《张三赶脚》等。演员行当以生、旦、丑三门为主,曲调欢快、悦耳动听,表演且歌且舞,突出“喜闹”的特点。唱腔以联曲体为主,唱段基本上是四句体乐段,也偶有上下句乐段和多句体乐段结构。伴奏乐器文场只有小唢呐、笛子,以吹高音为主,武场则用大锣、大钗、大鼓、小鼓、云锣和碰铃。基本节奏为一板一眼、一板两眼和无板无眼,板式有慢板、平板、顶板、散板等。演员基本上全用本音(真嗓),但也有部分唱腔用到复音(真假嗓的结合),念白早期是本地方言,后来发展为地方官话,现在则沿用蒲白,节奏上略有差异。在浮山县南张村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入了乐乐迷,忘了喂毛驴”,浮山乐乐腔在余年的发展中,经六、七代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在唱腔板式、表演技巧、装饰伴奏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地方剧种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图片源自网络)责编:李晓霞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