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发展 >> 正文 >> 正文

吹出来的女博士,真才实学可不是吹

来源:唢呐 时间:2024/12/26

01中国“土”乐器惊艳“洋”舞台

俗话说:“唢呐一响,黄金万两”。

以前,很多人的观念是,唢呐是“不上档次”的乐器,只有办红白喜事时才请人来吹。

然而,最近一段用唢呐演奏《百鸟朝凤》的视频在网络上不断传播,也让更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传统艺术。

年,一位27中国女孩被著名指挥家谭盾邀请,登上了悉尼歌剧院的大舞台,成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位在这里独奏的唢呐演奏家。

台下多名外国观众,被“百鸟来朝”深深震撼,鼓掌、欢呼、惊叹……

·在悉尼歌剧院舞台上演奏唢呐

无数人涌到她吹唢呐的视频下面点赞:唢呐一出,谁与争锋。

唢呐一响,燃炸全场。

小小的唢呐,也能在世界舞台上有一席之地!

这位能用唢呐40秒一口气吹奏《百鸟朝凤》华彩段落的大神,究竟是何许人也?

她就是中国首位唢呐博士——刘雯雯。

图源:央视新闻

目前是上海音乐学院“90后”青年教师。

图源:中国青年报

今年元旦,还有粉丝给刘雯雯寄来的一幅油画,画的正是5年前她在悉尼歌剧院表演的画面。画的背面写了八个字:“唢呐登场,非同凡响。”

·粉丝送给刘雯雯的油画背后写着“唢呐登场,非同凡响”。

当然,但也有人提出质疑:吹唢呐的博士?那是不是搓澡的也能当博士?

其实在国外,很多西洋乐器很早就有博士学位,在国内,先有声乐类博士,后有器乐类博士。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都设了唢呐的博士点。

02她也曾质疑自己的选择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精彩表演的背后,是一位高学历女孩的更加精彩故事。

年,刘雯雯出生在山东济宁一个唢呐之家。父亲刘宝斌是山东鲁西南小铜唢呐第2代传人,母亲刘红梅是唢呐咔戏第12代传人。

“母亲的祖先从明末清初就开始吹奏唢呐”。刘雯雯自豪地说。

刘雯雯父母年轻时期

不夸张地说,刘雯雯连胎教音乐都听的是唢呐乐曲。很难想象,刘雯雯小时候不但不喜欢唢呐,甚至很排斥。她几乎不用思考,就能讲出一连串和唢呐有关的“童年阴影”。

初学唢呐时,她在家练习。由于隔音不好,邻居天天找过来吵架,“吵死了”“怎么那么难听”“不要再吹了”,一句句砸进年幼的她心里。

没办法,母亲刘红梅开始带她去家附近的植物园练习。母女俩每天凌晨4点起床,一定赶在5点前进植物园——5点之后进,就要花5毛钱买门票。

植物园里,冬天寒风刺骨,夏天蚊虫环绕。

后来在学校里的一次表演,更让她的内心直接崩塌了。那场演出结束,不少同学嘲笑她,觉得唢呐“土”,还说她家里是干红白喜事的。

从此,她在学校里绝口不提自己是吹唢呐的。

后来,这样的想法终于因为一段录音而改变。当她听到“中国现代唢呐第一人”刘英老师的唢呐乐曲录音时,她豁然开朗,不禁感叹原来唢呐可以吹得那么美。自此以后,她发自内心想去学习唢呐。

年,刘雯雯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跟随刘英学习唢呐。

刘雯雯和恩师刘英图源:二更

03“吹”出来的博士,让“土”乐器走向大众

读研期间,一次为谭盾作品录音的机会让她认识了谭盾,后者为她重新编配了管弦乐队版的《百鸟朝凤》,并带着刘雯雯开始了世界巡演。

图源:央视新闻

放在几年前,成为博士是刘雯雯想都不敢想的事。

临近硕士毕业那年,她还在因为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发愁。特别焦虑的时候,她忍不住埋怨父母:“为什么只让我学了唢呐?哪怕再会一样别的乐器,我也不至于现在这么窘迫……”

年,刘雯雯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学唢呐”到“教唢呐”,她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也有了新的思考。

年,上海音乐学院首次对唢呐表演艺术研究类的博士进行招生,刘英鼓励得意弟子刘雯雯去试试。

考博的难度高得超乎想象。

对演奏者而言,吹唢呐可是个体力活。这不仅考验演奏者的肺活量和体力,对嘴周边肌肉群控制能力也有极高要求。

一般一首唢呐曲目时长不会超过7分钟,很多本科生吹5、6分钟就上气不接下气,考博则要求考生吹满60分钟。

为了满足体力需求,刘雯雯开始魔鬼训练,每天一睁眼就开始吹,不吹够12小时不休息。

每次练习,她感觉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在出汗,练一天要换好几套衣服。她甚至吹出了腹肌。

成为博士,传承的现实困境更是摆在他的眼前。同样是民乐,学古筝的人要比学唢呐的人多得多。

在她看来,唢呐之于她无外乎三个“传”,即传承、传播、传授。“其实换一种心态去思考这件事,至少那些声音也能吸引更多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