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唢呐 >> 唢呐发展 >> 正文 >> 正文

河湟社火话舞龙

来源:唢呐 时间:2025/3/26
舞龙时的“过关”。本报资料图片舞龙,舞出了河湟人的精气神,也舞出了对风调雨顺的憧憬。本报资料图片□刘玮舞龙是河湟社火中的重头戏,它不仅是一种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更凝聚着人们的精气神,体现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塑造了河湟人的内在精神。在河湟社火表演中,一般在“老秧歌”(老羊哥)唱完太平歌后,舞龙就作为第一个正式节目,在锣、鼓、镲等打击乐器或唢呐曲《过江》的伴奏下出场了。只见一个身手矫健的小伙子手持“龙珠”在前面引逗。十几个人高擎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穿梭挥舞,上下翻飞,时而奔跃游动,时而聚拢盘卧,时而似腾云驾雾,时而似翻江倒海,把龙的威严气象、磅礴气势、沉雄豪壮、苍茫高古和巨大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令观者无不心生敬畏,精神为之一振。画龙与点睛舞龙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极具文化性、民俗性、观赏性和群众性的传统舞蹈,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舞龙也各不相同。仅按照舞龙道具的材质来分,就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竹龙、棕龙、板凳龙、鸡毛龙等等。道具的材质不同,其表演形式和技巧也自然不同。尽管不同地区的舞龙形式不同,风格迥异,但作为一种象征民族精神的传统舞蹈,舞龙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所包含的天人和谐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通过舞龙所要表达的其他朴素情感却是一致的。河湟社火中舞龙的道具都是布龙,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龙头的骨架是用铁丝绾成的。井石先生在其长篇小说中就描写过这样一只铁丝绾成的龙头。龙身是用竹子扎成一节一节再连接起来的,每一节龙身上都配以木棍作为手柄。龙身一般为十二节,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如果遇到闰年就扎成十三节。龙头和龙身扎好以后,外面再罩上事先画好的龙皮。画龙皮的活计一般由火神会出面邀请村里的画匠承担。赵宗福先生在《老树虬枝盘泰山——忆著名农民书法家莫如志》一文中就曾提到,当年,我省著名书法家莫如志住在湟中农村,每年春节不仅为当地乡民书写对联、表帐,还热情地为社火队画旱船、绘龙皮。至于龙尾巴,过去人们往往因陋就简地用一把鞭麻或猫儿刺代替。一方面是形似,一方面可以起到打场子的作用。舞龙时,拥挤的人们怕龙尾巴上的猫儿刺扫在脸上,就会纷纷后退。一条制作精美的道具龙,口内红珠摆动,颌下长须飘扬,周身鳞光闪闪,栩栩如生,好不威风。道具龙制作完成后,还要由灯官或火神会的会头为其“点睛”。只见灯官手持毛笔,蘸饱墨汁,先点一下“龙”的左眼,喊一声:“左眼明了。”旁边众人高声齐喊:“明了!”再点一下右眼,喊一声:“右眼明了。”众人再齐声附和:“明了!”最后喊一声:“天眼开了。”众人高呼:“开了!”经此一番仪式,眼前形象逼真的道具龙便成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六畜兴旺的象征。人们纷纷燃起鞭炮,把事先准备好的红绸、被面搭在龙头上,顺带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和无限希冀也寄托在这祥瑞的神兽上。待灯官一声令下,人们就高擎着两条龙,浩浩荡荡走出火神庙,去泉边饮水或去山神庙祭拜山神。舞龙与“过关”河湟地区的社火队在表演时一般会出两条龙,一条青龙和一条黄龙。据说青龙代表海里的龙王,可保一方风调雨顺;而黄龙代表人间的帝王,可以保佑国泰民安。有些村庄的社火队限于人手,只舞一条龙,表演起来就要单调逊色很多,因为许多需要两条龙穿插配合的动作单龙是无法完成的。当然也有一些社火队同时舞九条龙,气势非凡,蔚为壮观。舞龙是一项集体活动,非常考验参与者的团队精神。舞龙时,要求所有人动作连贯,步伐一致,密切配合,讲究步法灵活,快而不乱。每个参与者必须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