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百鸟朝凤》渐渐湮没在红尘中,一位寂寥老人独倚枯树,一颗匠心是否还能存于世界?信息时代经济高速发展,很多传统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渐渐没落如珠玉蒙尘不显其光。譬如南京云锦、秦淮花灯、锔瓷等等。这些鲜为人知但却技艺精湛的手艺正在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险。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竟然让一位知名制片人下跪恳求影院增加排片率。这部电影讲述了德高望重的唢呐老艺人焦三爷带领徒弟们用执着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追求和传承唢呐精神的故事。电影里也折射出了当代非遗继承中出现的问题。相较起传统手艺,年轻人缺少对于非遗的认知,觉得枯燥乏味。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文化宛如沧海一粟。
当焦师傅拒绝为德行有失的查老太爷演奏《百鸟朝凤》,规矩存于人心间,当他的徒弟为了金钱而厚颜吹响唢呐,那时,金钱取代了规矩和礼仪,同时也取代了唢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时间长河湮没了那曲唢呐,湮没了独具的匠心。人们蓦然回首,传统早已不见踪迹,只余寥寥几笔向人们叙述它过往的繁华,那时人们失望,危机感油然而生,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危机感引起的压力才可促使人们传承那些仅剩的文化。
真正的危机感,不仅是一种动力,还是一种新生。百鸟散尽凤何在?白云千古空悠悠。《百鸟朝凤》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面对的挑战,但为什么无人继承呢?为什么被取代了呢?“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鲁迅先生是对的,只有对传统艺术革命创新,才能在新时代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才能为传统文化艺术注入新的血液。中华五千年灿若星河的历史给我们后入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珍品和文化遗产。生旦净丑演绎了不同历史人物、妙笔生花诉尽人世繁华,雕梁画栋的飞檐楼阁精巧雅致……
这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无不引得世人连连赞叹。林清玄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现代都市人拼了命去寻找他们所谓的“纯臻”,却就在这些普通艺人身上。焦三爷说过一句“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儿的人,才能拼了命把这活儿保住,传下去!”这句话让我感动。他们居陋巷,食糟糠。却为手下针脚的灵动而欣喜;他们没有来过高楼林立的新潮都市,却为铁树银花的绽放露出笑容。“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
伴着悠扬哀婉的唢呐尾音,一句略显孤寂苍凉的话语倏忽间留存于心。夕阳的余晖斜斜地搭在边檐翘起的方亭上,一个孤单的影子缓缓扬起一只泛着铜黄光泽的唢呐,顷刻间,乐音倾泻,如一条长长的白纱,萦绕于黄昏时分的城市上空。纯净的乐音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如一泓晶亮的泉水,汩汩流淌。细细聆听,那如潺潺水声的旋律中,却分明暗含一丝隐隐的忧郁……路灯下的老人,以唢呐营生,却难以维持生活;“繁华尽处,是一泓源头之水。”千百年的情感与文化在唢呐的笛眼里潮涨潮落,却终于躲不过时代飞速发展的沉重一击。
也许,时光会冲淡如云似烟的往事,但匠人虔诚的信仰与坚守的执着将永存。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