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娘洗脚郑拴太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掐指一算,娘已离世13个年头。娘走后的日子里,特别是自己一个人独居老家宅院,对娘的思念更为强烈。每当自己一个人动手做饭,就想起娘在厨房忙碌的情景,更想起娘在世的好,娘为我们做的现成家常便饭,可口可味,色香居全。每当夜里睡觉做梦,经常在梦中听到娘在呼叫儿子的名字,猛然惊醒,枉自欢喜一场,更加孤独寂寞。一娘年出生于林州市桂林镇张街村一个贫农家庭,姊妹三个,一个大二岁的姐,一个弟弟。娘是一个苦命人,在娘21岁时母亲去世,留下一个8岁的弟弟。在娘42岁正值青壮年华,我父亲去世,那年大姐17岁,二姐15岁,儿子12岁,妹妹8岁。一家人相依为命,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娘身上。父亲的离世,犹如青天霹雳,对娘打击很大,但是娘是位刚强的女人,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困难所压倒,领着两个姐姐在生产队做工分,曰夜操劳,承担起养活全家,供儿女上学的沉重负担。硬生生把子女养大成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二娘在75岁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又叫阿尔茨海默病,起初就是疑心重,藏东西,丢三拉四;后来则是坐卧不安,走亲串友,不停乱走。再后来是神智不清,打人骂人,不能自理。最后两腿疼痛,不会行走,只能坐在轮椅生活。娘从75岁开始得病后,我们姊妹四个,一替10天,轮流伺候。无论多忙,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没有一个人有怨言,没有一个人找原因,姊妹四个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尽职尽孝整整五年有余。娘在生病期间,儿子在濮阳市一家企业从事高管职业。平时长年累月奔波在外,工作非常繁忙。但是每到月底,总要想方设法请假回来陪伴娘两天。每次回来,儿子都要为娘洗脚,以此来弥补儿子不能尽孝的遗憾。娘的脚是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裹脚后变成了"三寸金莲”,两只脚趾头严重变形,除脚大拇指弯曲外,其余四个脚趾都是贴在脚掌上,折叠在下,整个脚变成拱形。为娘洗脚是个细活,先调好冷热正好的水,放到洗脚盆中,把双脚放入水中,浸泡十分钟,水温低些了,再加些开水,再让浸泡十分钟,泡的脚皮肤略微红些,才正式开始洗脚。娘的脚趾由于严重变形,洗起来很慢,需要把脚趾一个个的洗,双手用劲搓,然后再加上些洗液,洗搓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洗干净。把脚洗干净了,再用指甲剪把脚指甲剪短,用小剪刀把脚老皮刮了,就完成了洗脚工作。每当儿子为娘洗脚时,街坊邻居串门看见了,碰到了,总要夸奖几句,说儿子有孝心,是个孝子。为娘洗脚,本是儿子应该做的分内事,娘老了,不能自理了,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作为儿子,这是理所应该做的,应该报答尽孝的。三时光匆匆,星移斗转。娘的病越来越严重了。逢年过节,儿子总是找董事长请假。儿子跟董事长讲,娘只有一个独子,平时工作繁忙,过年需要回家陪伴老人。董事长也是一个大孝子,支持儿子尽守孝道。公司董事会特批,儿子不用过年值班。在陪伴娘的日子里,看到娘在寒冷的冬天,室外气温零下十几度,娘赤着双脚,从冰凉的水泥地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喊着儿子,孙子的名字,一边念叨着"鞋了","鞋了",看到此时此景,儿子心如刀绞,两眼模糊,泪水浸湿了眼眶,泪水顺脸颊流了下来。娘多么本事的人,无情的病魔把人折磨成这样。儿子见状急忙把娘搀扶回屋,重新把脚洗干净,换上新袜子,新布棉鞋,儿子悲伤的心情才能缓解下来。年冬,娘的病越来越重,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不会张口吃饭,需要撬开牙齿,一勺一勺,一口一口喂着吃。这个阶段,是娘的最后生命旅程,伺候娘的任务,变为两人一班,日夜伺候,不敢懈怠。快过年时,儿子和爱人回来,把姐妹们替换下来。娘在生命的尽头,又添加了要命的褥疮,并且身上患有多处。褥疮需要经常换药,臭味呛鼻,儿子戴着口罩,一只手拿着空气清新剂,一只手拿着手电筒,边照明边喷清新剂;爱人戴着口罩,戴着手套,一个疮口接着一个疮口为老娘换药。每天晚上,儿子再用湿巾给娘擦脚。寒冬腊月,室外冰雪连天,屋内日夜开着电暖器,温暖如春。儿子和爱人在后床睡,娘在前床睡,屋内桌子上点着檀香,加上空气清新剂,两种味道扑鼻而来,弥漫在空气中,一点也不像病人住的房间,儿子爱人日夜陪伴,伺候着娘,尽量减少娘的痛苦。舅舅妗子隔三差五来探望娘,总是满含热泪,夸儿子爱人姊妹孝顺。当舅舅妗子亲眼目睹给娘换药,妗妗泣不成声说了一句话,"我们老了没有这待遇"。直到现在,妗妗的这句话还一直在儿子耳边响起,并且记忆犹新,一直不能忘怀。这句话是对儿子爱人姊妹对待老人的孝心肯定,也是一种期待,希望天下儿女都能善待老人,尽孝尽忠。四娘长的个子高高的,1.7米出头,身材笔直,玉树临风,年轻时一表人才。一辈子在村里落了好名声,性格刚强,本事俱全,热心肠好人。娘的脚虽然是三寸金莲,但却步伐匆匆,脚下生风。娘是种庄稼能手,各活不挡,手疾眼快。除了犁地耩地之外,样样精通,连五月秋天打麦子碾谷子男人才会的扬场都会。娘还是心灵手巧的裁缝,全村的妇女都找娘裁衣服缝衣服。儿子记得很清楚,有位孤寡五保老人,娘每年都给他义务缝棉衣,做布鞋,这位老人十分感动,每次见到我,都要给我好东西吃,对我关怀有加。娘是十分勤俭节约,持家有道的农村妇女,虽然不识字,但是却知书达礼,待人和善,团结友邻。娘的优良品德对我们子女影响很大,是我们子女永远学习的榜样。五年农历正月十一,凌晨四点,娘幽幽悠悠停止了呼吸,没有一丝痛苦,没有一句遗嘱,干干净净离开了我们。当时所有子女媳妇,女婿,孙子孙媳都在场,亲眼目睹了娘离开了人世,永远离开了我们。出殡那天,按照村规,没有吹唢呐,没有大操大办,所有亲朋好友,排着长长的队伍,手举花圈,在鞭炮声中把娘入土为安。娘走了,家没了。没有了娘在,没有了牵挂,儿子全家把老家成了旅馆,除了娘的忌日,在老家吃一顿团聚午饭外,一宿都没有在家住过。院子空落了,没有了人气,没有了喧闹,沉寂的没有一丝生机盎然,没有一丝生活迹象。近几年以来,儿子因工作需要,回来老家任职。一个人长期在老家单独居住,形影孤单。从不会做饭的自己,更加思念娘在的日月,倍加刻骨铭心的想念老娘。有娘在多好,有人牵挂,有人陪伴,即使娘老了不会做饭,不会行走,需要伺候,儿子也是心甘情愿,儿子也能尽职尽能,奉献爱心。每当儿子工作遇到困难挫折,每当儿子遇到过不去的坎坷,就会想到娘的性格刚强,娘的克服困难勇气。这种精神勇气鞭策着,鼓舞着儿子,成为儿子工作生活中勇往直前、克难攻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神法宝。愿娘在另一个世界过的快乐安逸。
作者简介:郑拴太,曾经当过教师,后转入企业,担任过厂长,经理,现由企业转型为村党支部书记。曾在红渠报发表多篇《走遍林州》。
往期精彩回顾:
我的故乡——斗峪沟/郑拴太
娘,儿子有话对您说/郑拴太
俭朴浪漫的婚礼仪式/郑拴太
斗峪沟村祖辈们之一义和恒掌柜郑旺先/郑拴太
斗峪沟村的祖辈们之二人民的好书记郑秋喜/郑拴太
斗峪沟村的祖辈们之三三代毡匠人/郑拴太
斗峪沟村的祖辈们之四背影/郑拴太
斗峪沟村的祖辈们之五小油罐/郑拴太
千家岗村的人们之一搬家/郑拴太
抗击肺炎疫情日记/郑拴太
抗击战役在行动——千家岗村党支部抗击疫情纪实/郑拴太
《林州文苑》第期斗峪沟村的祖辈们之六:人民的好教师——郑云海
郑拴太
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原文▲▲▲
林州文苑工作室
编辑:平淡晓晔王杰燕利
林州文苑是一个纯公益原创平台,旨在交流文化,宣传林州。
平台立足林州,面向全国,放眼未来,是用心舞文弄墨的乐土,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
热烈欢迎投稿来函!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920.html